程 強
(重慶市武隆中學 重慶武隆 408500)
語文作為初中教育階段中的基礎課程,在提升學生漢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突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早期的語文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教與學的發展需求,老師要主動革新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更加感興趣,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實現對其綜合性培養。那么在新課改背景下,究竟該如何對初中語文進行改革創新呢?下面將針對此主題分析。
語文是學生中學階段必須要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但由于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仍暴露出了多種教學問題,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想實現對教學的改革創新,必須要認清教學中具體存在哪些問題,這樣才可以針對問題采取合理的創新措施。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老師仍沿用保守的教學觀念,這其實就是老師深受應試教育影響,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重要體現,所以教學中老師仍是主導,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填鴨式教學方式的沿用,雖然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但卻容易讓學生喪失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和運用處于脫節狀態,影響終身學習教學目標的達成。此外,部分老師的綜合素質不高。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各領域得到了深入的應用,但部分老師由于缺乏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學習,教學中不能對其靈活應用,這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要想實現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教學觀念進行創新,給學生營造一種十分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1]。首先,老師要準確定位自身的教學角色,由老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角色轉變,這樣才可以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認識到自身主體作用的同時,對自身的學習作用進行發揮,充分感受學習的價值和樂趣;其次,注重對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具體教學中,要注重對探討式學習方式的運用,讓學生有獨立探索學習的機會。最后,老師在整個教學中,要以包容的態度面對學生,尤其是對于學生們給出的不同觀點,要站于學生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在透徹了解其思想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和鼓勵,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必不可少,老師要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對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強化整體的教學效果[2]。首先,借助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學習情感。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為學生提供形象化的學習機會,這樣能讓學生在深入感知中,對學習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內涵進行體會和感悟,并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可以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背影》課文時,通過對作者父親背影的描述,展現了父愛的偉大,很顯然,如果利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對其情感進行體驗,此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課文中不同背影的圖片,以及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展現父愛的圖片,讓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發現其共同點,這樣很容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讓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學習。
其次,要善于利用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深入探究興趣。問題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能將之帶入主動探究學習中,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比如在教學《背影》課文時,這篇課文重點描述了父親車站送別兒子,并為其買橘子的場景,針對此,老師可以設問:為什么不將“背影”改為“車站送別”呢?讓學生在閱讀和探究中,對不能改題目的各原因進行探尋,而在整個探尋過程中,學生能將全文串聯起來,對文中描述的不同內容進行有效歸納,從而發現這篇課文四次描寫了父親的背影,分別是懷念父親、惦記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別后思念,再現背影,對父子間的親情進行了展現。這樣學生便可以準確回答問題,并真正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情感。
此外,還可以多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其在實踐中創造,感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明確學生對新穎內容感興趣的特點,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教學中,利用視頻的圖像功能,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并突出教學重難點,在主次分明的學習中,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比如利用微課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和復習總結,課中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等進行輔助教學,讓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都充滿現代化的氣息,提高其整體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創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其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同時,促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