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霞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北碚 4007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仍然存在一些思想政治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僅僅依靠思政課是難以達到教育目標的,需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讓學生不斷地在正確的思政思想引領下提升自己。
那么,思政元素如何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如何在教師中推廣課程思政呢?本文以移動通信技術課程為例進行探討。
“課程思政”的概念最早在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課程思政是指各類基礎課、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并與全員、全程、全課程即三全育人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1]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高等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等教學的各環節,也就是不需要增設一項活動,把現有課程體系中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
5G已開始商用,通信類人才的短缺逐漸凸顯。對于通信大類的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教師在培養學生時既要注重專業基礎,也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德行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備愛國情懷、職業操守、人文價值觀、奉獻精神等。
移動課程技術是高職院校通信大類的基礎核心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多發掘更多思政元素的融合點。在前言部分,教師可融入中國歷代領導人強調科學技術重要性的內容。例如,毛澤東有一篇文章《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中明確指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是無法提高的。鄧小平在《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這篇文章中提到: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執政時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胡錦濤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習近平反復強調必須牢牢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搶抓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依靠科技創新走上世界科技強國之路。
通信中的多徑傳播會引起移動信道信號傳播的多徑效應。多徑傳播是產生多徑衰落或小尺度衰落的原因,會造成碼間干擾,嚴重影響移動通信系統的性能。在早期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我們總是將多經效應當作一種不利因素來對待。在移動通信的新技術MIMO中,我們會利用不同的天線發送信號的副本,接收系統將不同碼片組合起來進行處理,從而提高移動通信系統的性能。教師可結合此例引導學生采用客觀、辯證的方式去看待某一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教師要避免用既定的成見去對待某一事物。對于有利的方面,教師要加以利用;對于不利的方面,教師也要加以克服。這樣才能做到物盡其用。
3G的三大標準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這些標準是2000年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的。WiMAX是在2007年新增的3G標準。在WiMAX的發展歷史中,有一個必須要提及的案例,就是北電網絡公司由于戰略決策方向錯誤最后導致公司破產。教師可結合這個實例說明,選擇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對個人或公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大學生,要正確認清時代發展的形勢,選擇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從而收獲幸福的人生。[2]
教師可通過講述5G之爭,引導學生思考:“為何美國會跟一個公司過不去?如果你是華為公司的領導,將如何應對美國的打壓?”之后,教師可通過任正非在接受英國BBC采訪時的幾段話,激勵學生要熱愛自己的國家,擁護自己的執政黨,做到學以致用。
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積極思考,將教師黨支部黨建和課程思政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教師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我們要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教師帶頭實施課程思政,支部組織教師觀摩聆聽等方式讓課程思政在所有課程中開展。教師黨支部可以組織黨員教師觀看紅色電影,或者參觀紅色基地,增強思政底蘊,還可以邀請優秀黨員教師以座談等形式,就推進課程思政的經驗和做法、在本專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難點和落腳點等內容進行介紹和展示。教師黨支部在實施課程思政中可以考慮以下幾點:教學目的方面的學習研討,增強認識自覺;教學實施方面的實踐交流,豐富實踐體驗;把課程思政實施的經驗推廣到全院。課程思政經驗豐富的黨員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交流提高身邊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為課程思政提供指導思想。
教師要通過移動通信技術課程思政,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真正認識到學習價值后的主動學習轉變,從思政課程意識形態認知向更積極認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轉變。總之,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將認真負責的精神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