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釔霖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蘭州 730050)
高職院校做好學生資助的目的是在于幫助那些經濟上、生活上存在困難的學生,通過設立國家級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來使學生擺脫目前所處的困境。為了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國家要充分重視國民受教育的程度。對于家庭經濟存在問題的學生,學校要盡量減輕學生學費上的負擔和壓力,必要時可采取減免學費以及貼補資金來幫助學生度過困難期。
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當中,貧困生是高職學生當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國家通過政策和資金兩方面的支持,減輕了貧困生的學業壓力。隨著資助政策的健全、經費投入的加大,貧困生資助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可某些學校在區分貧困生的標準和幫扶政策上出現了問題。由于資助隊伍建設存在不足和貧困生認定機制不完善,再加上幫扶政策未能嚴格執行等,造成了貧困生資助工作上的困難。
根據最近幾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的高職貧困生等待資助。目前,貧困生已經是高職學生當中一個特殊群體。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的貧困生來自于貧窮落后的農村或者是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當地的經濟發展異常緩慢,甚至還出現了經濟不增長的局面。高職生當中貧困人數眾多也是由于其出身地地理條件因素限制所導致的。高職院校在發展當中,首先要處理好這些貧困生學費上存在的問題。這項資助工作關系到貧困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高校人才的培養,更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建設。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作為學生資助工作的直接提供者、審核者以及執行者的職能而存在。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從事資助工作的人員專業性不強以及資助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貧困生基數龐大,工作人員需要一一核查,資助工作的困難性較高,這加重了人員的負擔。而不完善的資助管理模式無法照顧到每個貧困生,再加之資助資金的濫用,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無法做好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在校教育。[1]
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非常繁瑣的。為了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效率,校方應當按照院校的層級劃分來管理學生的資助工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調動院部和系部的積極性,提高院校的辦事效率。同時,由于資助工作的復雜性,分級管理也有利于資助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資助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經濟存在困難的學生除了學費免除外,校方還可以提供免費的食宿以降低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
班主任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班主任能夠明確學生的需求和情況。為了方便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審查和管理,院校應當建立一支專業、高效的班主任團隊,以及增設專業的資助人員,來完善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班主任的專業素養,能夠解決貧困生的心理障礙問題。教師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資助工作,可以打消貧困生心中的疑慮,解決學生生活上的困難。資助工作的開設要以一對一為原則,以消除學生心中的障礙。教師要真實傾聽學生心中的訴求,盡可能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要帶著責任心和愛心去對待資助事宜。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真實的需要,而且能提高資助工作的專業度。
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可以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自卑、困惑以及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現象。開展貧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改變學生對自身的認識,這有助于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只對學生進行物質上的幫扶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對于學生來說,物質幫扶并不能消除其內心的自卑感。學生在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內心也在深受煎熬,還要面對外界的鄙夷。若是學校不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加以疏導和解決,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經濟存在困難只是貧困學生外在的表現。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教育問題,學校應當以“物質幫扶和精神撫慰”兩種工作模式為基準,在經濟方面資助學生的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打消學生的重重顧慮,使學生能正確看待被資助的事情。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消除學生內心的創傷,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卓越療效。
鑒于目前我國貧困生眾多,而貧困生的助學資金來源也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投入,面對龐大的貧困生群體,國家財政所投入的資金實在是杯水車薪。為了進一步解決貧困生助學資金的供應和來源問題,學校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為了解決資助中存在的資金問題,學校應當與外界開展多元化的合作,尋找與校外企業、社團和群體的合作和聯系,以此來擴大資助經費的規模和渠道,從而大大增加對困難學生助學資金的投入。
第一,學校在解決貧困生助學資金額度來源問題上需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按照學校發展的需要走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這樣的辦學模式可以解決貧困生資助經費不足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學校將會有更多的勤工儉學崗位向貧困生們提供,再加上企業向學校的資助,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和渠道來解決貧困生助學資金問題。從校企長期發展和合作的角度來看,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校企之間也可以通過研究合作和培訓合作等多種方式,讓企業在學校設立貧困資金補助,這種補助將會以助學金、獎學金以及生產報酬等形式表現出來。這就以社會資源的形式完善了校園內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
第二,學校除了積極整合和拓寬資助渠道之外,也應該通過慈善資助、教育捐贈以及社會籌集等模式增加資助經費的來源,以使得學校能夠更好地服務貧困生這個困難群體。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部分資金除了用于貧困生的補助和救濟外,學校更應該把教育捐贈這類資金用于學校的整體發展當中,努力提升學校本身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打響學校的聲譽,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助投入學校的辦學當中。為了提高企業對學校的資助力度,學校還可通過冠名的形式開展各類活動,與媒體合作將企業對學校資助的相關事宜進行大力宣傳,以此來提高當地社會企業或者名流對貧困生資助的積極性,從而在社會當中形成育人、扶貧濟困的良好社會風氣。[2]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校方除了對貧困生進行資金資助外,更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打破學生對于資助的依賴心理,要大力弘揚勤工儉學的自助模式。
在現實生活的當中,一些貧困生逐漸養成了對資助資金的依賴。教育減免、教育資金資助都是無償的資助方式,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從而積極投入學習當中,讓學生的學習沒有后顧之憂。但是,學生沒有經過勞作就獲得資金,這對于學生來講,容易讓學生形成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腐朽思想。同時,資助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學生對貧困證明進行造假的現象。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讓學生養成勤工儉學的優良傳統,讓學生體會到救助金的來之不易。[3]
總的來說,高職學生的資助工作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視,同時資助工作的開展要合理、高效。學校要盡量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選擇最佳的資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