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艷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第七小學 寧夏銀川 750021)
合唱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就像蓋樓房,一定要把地基打好。從一年級入學,教師就要讓學生接觸和聲,讓學生初步感受和聲的概念,感受音樂不是單一的線條,而是由很多的聲部組成,為將來學生學習多種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聽栁氖謩菔怯捎渍{唱名法的推行者約翰·柯爾文創立的??聽栁氖謩菽軌驇椭鷮W生理解首調唱名體系中音級之間的高低關系,調試音級傾向,使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直觀、形象。筆者結合低段音樂教材中歌曲的特點,將柯爾文手勢運用于低段的合唱教學,幫助學生盡早在美的和聲中增強音樂素養,提高音樂表現力。
柯爾文手勢借助七種不同手勢和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上把所唱音的高低關系體現出來。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音高、音準調整、交流的一種形式。小學低段學生的年齡通常在6~8歲之間。這一時期正好處在童聲前期,孩子模仿能力強、樂于表現,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轉移快。他們更喜歡趣味性強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柯爾文手勢時,我創編了充滿童趣的兒歌《小手小手變變變》:Do是空心小拳頭,Re是快樂小滑梯,Mi是我的小平臺,Fa是真棒倒過來,sol是小手朝自己,La是用力向上拉,Si是食指向天空,頭戴小帽高音Do。在一年級的第一節音樂課上,我就告訴學生們:老師的手勢代表一個個調皮的音符。然后,我就一邊念著《小手小手變變變》的兒歌,一邊做著對應的柯爾文手勢。學生們馬上集中注意力了,專注地看著我的表演。接下來,我就教學生們在兒歌中來學習這七種手勢。學生們興高采烈地開始模仿著我的動作,隨后在身體前方邊做手勢,邊讀兒歌,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神情。之后,我又順勢用上樓梯引導學生順著讀兒歌,用下樓梯引導學生倒著讀兒歌。學生通過多次練習,不僅能背兒歌了,而且結合柯爾文手勢深切感受到了音符的高低位置關系。[1]
低段學生一般缺少較好的呼吸習慣,吸氣不主動,呼氣時間短。因此,當孩子們熟練地掌握這七種手勢后,我就利用柯爾文手勢指導學生做長音的發聲練習,并用手勢引導學生在長音中調整呼吸。例如,我用柯爾文手勢指揮學生發聲時,假設第一個手勢為Do,在手勢沒有變化之前,學生集體保持唱Do,一口氣唱完可以吸氣接著唱,開始可以不要求同時吸氣,但要求一口氣要盡量唱得長一些,當學生的吐氣平穩以后,可以要求同時吸氣,再次練習長音,隨后變換手勢,進入到下一個音的練習。
小學階段是建立音準的最佳時期,而進行固定音高概念的培養必須從低段開始。教學中,我每節課都會設計五分鐘的合唱發聲訓練。我給這個常規訓練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會唱歌的小小手”。在設計低段合唱發聲訓練時,我本著讓學生們“跳一跳能夠著桃子”的原則,每節課只選擇兩個音程為三度的音符進行合唱的發聲練習。例如,教學sol-mi這個小三度音程時,我先會要求學生聆聽這兩個音的音高并模唱。然后,我會先后彈奏這兩個音,請學生邊聽邊做柯爾文手勢,并嘗試構唱sol-mi,在構唱音程的同時要求其做這兩個音對應的柯爾文手勢。最后,在認識和唱準sol, mi兩個音之后,我讓學生組成和聲進行兩個聲部的發聲訓練,讓他們初步感受兩個音同時發聲的和聲音響(圖一)。[2]
當幾節課后,學生們逐漸適應這項發聲練習時,我會選擇其他三度音程進行訓練,并經常鞏固訓練成果,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互相傾聽對方聲部的音高,讓學生意識到演唱和聲音程時,不僅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聲音,唱好自己聲部的音高,而且要學會合作,力求做到兩個聲部聲音的和諧統一,從小樹立正確的合唱觀念。[3]

圖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對教材進行重組。低段教材中的演唱歌曲結構簡單、容易上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合唱能力,為歌曲加上伴唱聲部,對曲譜進行恰當的二部創作,逐步帶領他們走進合唱殿堂。例如,二年級上冊的唱歌課《理發師》,對于這首歌曲,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大多已經學過,學唱起來較為容易。當學生在熟練演唱歌曲歌詞的基礎上,我就順勢提問學生:“理發師已經剪出了很有層次的發型,但是發型還不夠有范兒,需要一樣工具來幫忙,你們來猜猜看這是什么工具呢?”然后,我就模仿吹風機的“呼呼”聲,在前兩個樂句中加入二聲部(圖二)伴唱,與學生們一起演唱《理發師》,使學生感受到伴唱聲部的加入能使歌曲變得更加有趣動聽。接下來,我就將全班分為兩個角色:理發師和吹風機,由這兩個角色分別演唱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學生學唱興趣濃厚,借助柯爾文手勢很快就學會了二聲部。我立刻鼓勵學生兩個聲部來合作。當教室里奏響了理發師和吹風機的和聲時,我欣慰地笑了。從一年級手把手地教學柯爾文手勢,堅持到今天每節課五分鐘的合唱發聲訓練,學生們今天的表現給我這一年多的班級合唱教學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柯達伊認為一個人總是演唱單聲部的歌曲難以獲得好的音準,因為缺少了可以比較、調整的參照標準。只有盡早進行二聲部訓練,才能準確歌唱。根據低段教材歌曲的風格特點,對歌曲巧妙地進行簡單二聲部創編,讓學生們分為兩個聲部去合作,這是最簡單的二聲部合唱訓練,非常適合低段學生。教師若能長期堅持訓練,定能為高段的合唱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二
總之,教師在低段合唱教學中使用柯爾文手勢,能夠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所唱音符的高低關系,建立良好的音準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和聲聽覺,逐步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和聲的豐富、變化、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