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峰
(蘇州市職業大學 江蘇蘇州 215104)
根據我國行政區劃管轄職責,太湖全部水域在江蘇境內,湖體水體全部管轄權歸屬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含宜興)、常州(武進區),其中蘇州所轄太湖湖體面積最大。因此,本文以蘇州為例分析環太湖區域水環境相關問題。
1.實地調研
本研究首先針對不同調研對象設計調研提綱,主要圍繞環保要求、環保措施及成本、生產垃圾的處理情況、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及獎勵、污水處理設施及運行、家庭概況、生活垃圾分類等問題展開調研。課題組于2019年6-10月間,先后走訪了吳中區、虎丘(高新)區、工業園區、相城區等多家企業,虎丘(高新)區安監局和環保局,吳中區金庭鎮縹緲村委會、縹緲村和東村村農戶及個體經營者、西山風景區太湖岸線,相城區陽澄湖鎮清水村,吳中區越溪街道石湖之韻(垃圾分類試點)和石湖華城小區,江蘇省機械行業協會緊固件分會。
2.網絡調研
課題組通過訪問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官網,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統計局、太湖地區水利工程管理處官網,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官網,蘇州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局、統計局官網,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官網,中國知網等網站,搜索獲取大量的第一手、二手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素材。[1]
1.企業情況
蘇州市近年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和綠色環保企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實行了比較嚴格的企業環評準入制度,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工作成效顯著。企業的環保制度、設備及流程都很完善,對生產殘渣及廢料的處理也很謹慎,采用回收再利用、做無害處理等方式,使生產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也提升了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但由于蘇州制造業發達,近年來招商引資力度空前,開發區分布密集,開發強度大,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企業聚集度和人口密度均較大,環境承載壓力巨大。個別企業環保意識淡薄,環保設備設施不到位,主觀惡意排放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2.行政村情況
金庭鎮縹緲村和東村村,位于太湖中央的西山島上,村落濱臨太湖,當地居民世代以漁業、采摘種植為生,資源比較匱乏,交通狀況雖得以改善但距市區又較遠,近年發展的旅游業又比較分散、缺少特色且不具規模,是蘇州農村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其村級企業處于空白,所有開支幾乎全部靠政府財政資金。村落房屋、街道布局歷史形成,沒有系統規劃和設計,雨水、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難度較大。雖然蘇州市政府已宣布農村污水處理廠全覆蓋,但據調研,個別村的污水處理廠還在建設當中,有的雖建成但還沒有真正運營或正常運營。固體垃圾雖設有統一投放點,統一回收,但垃圾分類難度較大,回收后的運輸、處理成本也很大。環境治理與生態補償資金切塊分配,數額有限,環境治理效率不高。
陽澄湖鎮清水村,位于湖區中央陽澄湖風景區內,這里居民世代以漁業為生,房屋建在湖邊方便停泊和湖內作業,生活污水和垃圾不同程度污染水體。近年來,政府逐步搬遷異地安置,拆除湖岸房屋建筑,統一規劃恢復生態;湖內養殖無序狀態得到有效控制,采取政府回收后承包給漁民的辦法,實行圍欄養殖,維護水體生態和環境。但由于湖岸建筑還沒有完全拆除,拆除后的垃圾也沒有完全得到有效處理,恢復生態工程還需時日。湖體水質處于良好狀態。
3.農戶、個體經營者情況
近年來,太湖環境進行綜合治理,靠水吃魚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被打破,環境治理與生態補償資金也到不了農戶手中。農戶家中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弱、幼、婦,勞動能力有限,農業產出較少。即便農戶取得漁業生產許可,但每年封湖休漁時間較長,漁業收入甚微,2019年養殖全年封網。外出務工人員有的能在蘇州市區或外地買房定居(但背負房貸的壓力很大),有的還得回到農村家中,經濟狀況短期內很難改善。由于旅游服務業沒有統籌規劃,雖店鋪林立貌似繁榮,但實際上分散經營、無序競爭、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經營效益并不樂觀,多數個體經營者勉強維持。這些店鋪均位于環島旅游公路旁邊,靠近湖邊,經營垃圾和污水難免進入湖體,又給環境治理增加了難度。開車沿環島旅游公路行進,看到在個別窩風、水灣之處,仍有大面積的藍藻漂浮在湖面,人工打撈作業進展緩慢,趕不上藍藻生長速度。
陽澄湖鎮居民除承包養殖外,其他剩余勞動力多從事服務業或外出打工,生活狀態與太湖居民相類似。鎮上個體經營戶多數以螃蟹售賣、特色餐飲為主,店鋪及攤位眾多,真假陽澄湖大閘蟹難辨,社會口碑不好,生意慘淡。
4.居民區情況
蘇州市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很多,但強制約束力不夠,宣傳持續性、強化性不夠。試點小區雖投入了大量的分類垃圾筒,但平時監管不夠,居民投放垃圾也很隨意,這給后續垃圾分揀和處理增加了成本。非試點小區更是如此,干濕垃圾不分,家庭所有垃圾打包投放已成慣性,居民不承擔由此帶來的損害成本,只能由政府或環境買單。生活垃圾處理成為城鄉環境治理的關鍵所在。[2]
根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度水資源公報顯示,2018年太湖全湖為Ⅳ類,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在總氮參評情況下,太湖水域全年期均處于Ⅲ類以后。根據全國地表水水質月報2019(7)顯示:太湖全湖整體為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單獨評價時:全湖整體為Ⅲ類水質。營養狀態評價表明:全湖整體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根據歷年水資源公報顯示,全湖水質(2007-2012年總氮磷不參評,2013-2018年總氮不參評)2012年前為Ⅲ類以上,2012年以后為Ⅳ類,類別無變化,面積占比主要介于60%-80%之間,近四年有上升趨勢。全湖水質(總氮磷參評)總體上向好,由劣Ⅴ類上升為Ⅴ類,且面積占比總體上有下降趨勢,幅度不大,但不夠穩定。可以看出,太湖水質及營養情況不容樂觀,近幾年治理沒有較明顯的效果,只是保持穩定狀態,目前還是處于中度富營養污染狀態。
水體富營養化屬于有機污染類型,主要是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主要有工業廢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化肥農藥使用和固體廢物污染水體等。
1.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氮和磷是富營養化水體中的主角,重污染行業產生的工業廢水總量巨大。據蘇州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蘇州全市廢水排放量達13.9659億噸。
生活污水中也含有大量氮、磷,磷主要來自洗滌劑。蘇州城鎮生活污水2015年排放量為7.9035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全國情況類似)。生活污水處理量沒見數據,但據了解,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整體不足,尤其是城區邊緣及農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湖的現象仍然存在。
2.農業生產產生污染
現代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大量殘留在地下,隨水流進入水體,其中的氮、磷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屠宰加工場中生產用水也含有較多氮磷。
3.固體廢物污染水體
2018年蘇州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為2799.83萬噸。根據蘇州市政府編制的《2018-2020年蘇州市突出環境問題清單》顯示,市區、常熟市、昆山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張家港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區、工業園區危廢處置能力存在缺口,吳中區、相城區、昆山市、太倉市工業污泥處置能力不足,其他臨近水源的固體廢物堆放及處理問題也存在。固體廢物本身分解產生污水、雨水浸泡產生污水均會流入附近河流,進而隨水流進入太湖,污染太湖水體。無錫、常州突出環境問題與蘇州相類似,也很多。[3]
2018年,全市實施226項水污染治理項目,蘇州淘汰低端落后化工企業260家,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35425家,年度減排任務全部完成。2017年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顯示,在公布的3664家非國控企業中,環境行為優良的綠色、藍色企業占比為78.6%;黃色企業431家、紅色企業304家、黑色企業50家,占比21.4%。非國控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總體良好,但黃、紅、黑色企業占比也不小。
雖然蘇州完成了當年下達的減排任務指標,但污水排放總量還是很大,且處理能力有限,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湖的現象也很多,工業污水偷排的情況也客觀存在,固體廢物污染水體的情況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徹底解決。這些情況都是太湖水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太湖及流域面積較大,水體原本的生態比較脆弱,靠有限的政府治理及自然恢復,短期內不可能取得實質性、跨越性的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還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多方聯動,加大治污力度,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