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華 任政亮* 關梓瀅 張倩雯 左合熱·吾斯曼 楊 潔 馮舒婷
(1.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2.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3.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正確的學習方法需要進一步引導形成,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控能力和自主能力也較弱。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對教育的正確認知不夠,對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質量不高,相當一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也有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寄予的期望過高,在言語上給孩子施加精神上的壓力,并給孩子增加過多的學習任務,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也給孩子造成了過重的學習負擔。長此以往,部分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形成了厭學心理。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學習開放性強、互動性強,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師生,雖然使得學生能夠便捷地進行自主學習,但也決定了學生具有以下心理特點:
1.學習情緒。在線學習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沒有老師的現場指導,容易產生學業上的困惑,遇到困難后容易產生厭學、沒有學習信心、自暴自棄等不良的學習情緒。
2.學習方法不當。在線學習的過程對學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的學習方法正確與否,直接關聯到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課堂學習過程中,由于沒有老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直接的、持續的指導,從而使得學生不能正確運用學習方法,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運用知識,從而影響學生提高知識水平的速度。
3.中小學生年齡小,心智不成熟。電子設備在學生手里,家長如果監管不嚴,學生就會被電子設備里的不良信息誘惑,或者沉迷其中,這又導致了“學亂”的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表現出多元化、隨時隨地性等多種特性。傳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等學習思想不再適用于闡述和引導當前的網絡學習活動。西蒙斯在綜合分析高度抽象網絡時期的學習行為活動后,提出了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具備社會性、遍布式、共享性和發展性等特征,而且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占據當前教育領域重要的一席之位。其主要看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的接連、重組和再生能力是權衡個人學習能力的標準。目前,知識已經從過去簡單的分門別類的層次結構模型逐步向網絡化和多態化模型轉變。特別是在步入網絡時代后,由于大量知識的迅速增加和不斷流動循環,以及彼此之間互相連接,使得知識在形式上常常呈現碎片化的狀態。
2.學習的過程就是連接和形成網絡的過程。信息時代背景下,學習常常表現出多元性、混沌性和不確定性。由于學習的內容常常是由疏散并且紊亂的碎片化的知識片段組成,因此個人需要不斷地連接并且構建知識網絡才能完成學習這一活動。
3.強調節點、聯結和網絡。知識網絡的形成是需要通過多個節點的互相聯結實現。但是,在知識網絡形成的過程中,出現某一新的節點不一定會產生學習行為。事實上,知識網絡新節點的形成需要同時滿足兩個前提:一是該節點經過學習者編碼;二是該節點能夠與網絡中已有的其他節點產生關聯。[1-6]
為響應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當前“教育扶貧工程”實施背景,本文結合當前疫情下在線學習現狀,從“心”出發,對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教育扶貧、在線學習、貧困地區學生心理因素等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綜述與評價,并就相關研究內容進行展望,從而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后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內容及其創新點如下:
1.大埔縣中小學生在線學習心理驅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訪談等途徑探究當地中小學生在線心理驅動的現狀,并收集數據,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研究分析數據,深入探究影響當地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的因素。具體方案如下:
(1)組織人員到當地進行實地調查,給當地所有中小學的學生發放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并及時收回問卷,獲得相關調查的一手數據。
(2)隨機選擇部分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并且及時記錄完整的訪談內容,以獲得影響當地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的深層因素如家庭條件的影響、學生監護人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等,并作為本次實地調查的數據。
(3)根據實地調查數據,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權威論著以及咨詢心理專家對數據進行分析,探究影響當地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的多方面因素。
2.聯通主義視角下大埔縣教育扶貧政策績效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項目組通過訪問當地政府公開的官方網站,以及實地調查、訪談、問卷等形式查詢和探究當地已頒布并且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及其效果,并且結合收集到的數據分析影響當地已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績效的因素。具體如下:
(1)登錄當地政府公開的官方網站或“中國政府網”“中國政策網”等國家網站,查詢并收集當地已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及其績效的詳細資料。
(2)組織人員實地考察當地政府已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績效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向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相關學校校長、教師、中小學學生及學生家長發放針對性調查問卷并及時收回問卷,整理問卷。
(3)按類別隨機選擇部分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詢問當地已經頒布的扶貧政策實行的具體情況以及實行的效果等相關問題并記錄訪談的具體內容,獲取當地已經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的不足以及影響其績效的相關因素。
(4)結合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影響當地教育扶貧政策績效的主要因素。
3.構建聯通主義視角下教育扶貧政策績效評估的模型
本研究通過分析實地考察獲得的大埔縣教育扶貧政策績效的數據統計與分析構建相應的理論模型,并通過該模型分析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因素與教育扶貧績效評估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具體方式如下:
(1)整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類統計,然后根據統計的數據結果和相應的理論知識構建理論模型。
(2)分析模型,結合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和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因素與教育扶貧績效評估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
4.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本研究通過調查得到的數據以及模型分析的結果得出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因素與教育扶貧政策績效評估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并根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出相應的且切實可行的建議。具體如下:
(1)根據實地考察收集數據并分析得出的結果,列出當地已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并分析現有的教育扶貧政策是否存在只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學生受教育的物質需求而忽視了當地學生心理層面的需求。
(2)基于當地已實行的教育扶貧政策和研究結果得出的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因素與教育扶貧績效評估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提出相應切實可行的建議。
1.研究內容創新。本項目為響應黨中央教育扶貧攻堅戰政策,通過同類型的課題調查發現,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于非貧困生是有差異的,要想真正的扶貧,還要從心理問題出發。本項目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等手段研究在線學習的心理驅動因素與教育扶貧績效的關系。
2.研究視角創新。本項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聯通主義下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與心理驅動因素為切入點,從而實現更精準的教育扶貧,對比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主要是以政策扶貧、職業教育扶貧為切入點。
3.研究方法創新。本項目為跨專業合作研究,通過對當地調研和理論推理建立理論建模,并結合回歸分析、統計檢驗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