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飛平
(邵陽學院 湖南邵陽 422000)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豐碩的成果。但是,對照立德樹人的新要求,目前的學生管理也存在著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管理過程缺乏人文關懷和倫理化設計。比如,在管理過程中,高校常常是重視“管”,忽視“理”;重視學生外在行為的約束,忽視學生內在心靈的生長;重視學生成才的“標準化”設計,忽視學生成長的“個性化”需求;如此等等,導致了管理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很難使管理的主客體“同頻共振”。因此,我們需要更新學生管理理念,改革學生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機制,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筆者認為,倫理化管理機制是新形勢下一種有效的學生管理機制。
倫理化管理機制指的是將最新的科學管理思想和管理倫理理論有機結合的一種管理機制。這種機制不僅是大學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反映,而且是管理科學化、人文化和民主化的反映。其根本宗旨是通過既“管”又“理”的方式,使學校的教書育人系統處于最優狀態,立德樹人目標達到最佳效果。這種機制既重視行政規范系統和制度規范系統的管理功能,又重視以人為本的倫理規范系統的管理功能;它彰顯的不僅僅是行為“約束”和“規范”,而且處處時時滲透著倫理“應當”的“心靈牽引”;它隱藏了“必須”“不準”“嚴禁”等“霸道的身影”,蘊含著“應該”“最好”“倡導”等“人性的呼喚”,有效地避免了“制度對抗人”和“人對抗制度”的尷尬局面。這樣,它就能通過一系列具有人性化色彩的規范和要求,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導入學校期望的軌道。
倫理化管理機制吸收了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優點,既重視規章制度和行政紀律的剛性要求,又重視倫理準則的柔性關懷,進而從內心深處激勵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其根本特征是“外方內圓”:既有形式上的規范控制,又有內容上的以人為本;既強調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又強調在人格面前人人平等;既有“管”的約束,又有“理”的昭示;既有“情”的感化,又有“德”的牽引。具體而言,它具有以下三個特征:剛柔并濟、方圓同行、中西合璧。
就以往的學生管理機制而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剛性管理機制;二是柔性管理機制。剛性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直接性和強制性,主要是以控制、規章制度、經濟處罰、行政處分等手段“管、卡、壓”,控制色彩濃烈。由于它特別強調組織的權威性、等級性、執行性以及各種行為的規范性,因此很容易忽視人的情感、個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進而影響管理對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柔性管理的主要特點是內在驅動性和有效激勵性,它不是依靠權力影響力,而是依賴于管理對象的心理過程,依靠人性解放、權力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管理對象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它期望通過靈活性和彈性空間的運用使管理對象把管理規定轉變為內心的承諾,并最終將這種承諾轉變為自覺的行動。由于它特別強調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因此很容易成為遷就學生的借口。
倫理化管理機制則有效地整合了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優點,是一種“剛柔并濟”、對“穩定和變化”同時進行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它強調以人為本,既重視“管”,更重視“理”。它不僅依賴于學校的組織機構、穩定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而且特別重視研究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將道德的“牽引力”和人性的光輝蘊含在管理過程中,給學生一種內在的說服力,從而把學校的管理意愿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剛性管理機制運用組織紀律、行政措施、規章制度來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信奉的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體現的是“方”的“規制”,“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或者說“對”與“錯”界限分明,能較好地堅持公正平等的管理原則。其缺點是過分強調“以規章制度為本”,是一種機械的、非人化的管理,過分強調遵守和服從,否則便給以懲處,帶有強烈的強制性。而柔性管理機制強調的是一種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獨立與個人尊嚴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與歸屬感為出發點,實行以人為中心的分權化的管理方式,它信奉的是“將心比心”,體現的是“圓”的“潤滑”,強調管理應該隨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其缺點是過分強調“變”,容易滋生放任自流的思想和行為,弱化規章制度的強制功能,不利于公正平等原則的貫徹實施。
倫理化管理機制既重視規章制度建設,強調“方”的作用,又重視倫理道德建設,強調“圓”的功能。在大學生管理過程中,既需要“制度”這只“看得見的手”彰顯“管”的“技巧”,又需要“人性”這只“看不見的手”彰顯“理”的“藝術”,這樣的“兩只手”可謂學生管理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因此,高校學生管理既要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約束、監督,直至運用處分等強制手段進行法制化管理,也要運用引導、啟發和激勵等方法進行人性化管理,使學生產生一種情感的認同力,進而心悅誠服地投入到學校的各項管理事務之中。
倫理化管理機制既繼承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優點,又克服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足,可以說是融合了中西管理思想的經典模式。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重視發揮人的能動作用,長于協調平衡各種管理要素,善于從長遠目標出發來制定管理措施,注重在管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倡導協同精神,培養道德情感。但它卻不重視個人的價值和獨立的人格,缺乏個性和活力,容易壓制競爭、反對革新等。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善于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講究管理活動的效率性,強調創新,重視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專長,注重發揮法律和契約的作用等。但它容易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把局部的規律當作管理活動的普遍法則,從而產生以偏概全、易走極端的弊病;它還一味地強調專業化、規范化、嚴密化、制度化,從而產生片面追求數學化、模型化、計算機化的傾向,人的心理情感因素被排擠得無影無蹤。倫理化管理機制既把學生視為管理的對象,又把學生當作管理的主體;既重視管理制度,又重視內在引導;既追求學校意志,又保障學生權益;既強調集體觀念和社會需要,又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與自由發展。它是一種典型的“經權觀”管理模式,既講究“執經達權”,強調通過規章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又提倡“通權達變”,強調通過人性化的關懷與幫助來導引學生的行為。
眾所周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讓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人文管理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它是一種充分關注人性和文化的要素,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要,充分激發和發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管理者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從而促進學校辦學目標順利實現的管理模式。它雖然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無形的管理”,但并非無章可循或無處下手。它有其特定的管理內容:第一,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都當作“人”來對待;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參與權,通過學生代表大會、征求意見、校務公開、聽取意見和建議等制度,讓全體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第二,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高校人性管理不僅不排斥制度管理,而且應特別重視富有人情味的制度建設。第三,對學生進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基于“文化人”假設之上的一種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針對高校文化人的特征及需要,在滿足其物質關懷和精神關懷的基礎上,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情感管理指的是管理者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真摯的情感增強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思想溝通,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正向情感,通過情感的雙向交流和溝通實現有效的管理,從而形成情感融洽的工作、學習氛圍的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以情感人。管理者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到“情”字當頭,“感”字領先,情隨理走,情理交融,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不裝袋子。第二,和諧共生。管理者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建立一種具有親密感的人際關系,利用學校各種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打造一個自由開放、信息共享、人人平等的良好的溝通平臺,形成一種和諧共生的校園環境,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將心比心。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與學生在情感上也存在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你出言不遜,他會怒目而視;你不冷不熱,他就若即若離。這就需要管理者對學生充滿熱情,了解他們,體貼他們,體諒他們,以心換心,不求全責備,不吹毛求疵,用真摯的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以便更好地打開學生的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學生管理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自主管理指的是在管理者的指導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民主氛圍,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發揮學生會、班團組織、社團組織和學生黨支部等學生組織的作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精神;要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他們自覺地加入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來,成為學校重大事項的參與者、見證者;要充分激發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學校的管理實踐,在實踐中學會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