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徐軍田
(江蘇海洋大學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5)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這為我國“三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具有里程碑意義。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2018年中央一號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高校尤其是涉農類高校,是鄉村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相關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質量直接影響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期內培養大量志愿服務“三農”的青年返鄉人才、實際應用人才、復合型人才等,成為高校新農科教育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培養“知農愛農”人才,提高理論教學質量,拓展實踐教學途徑和方式,淺談自己的看法。
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社會對人才需求、學生自身基礎和發展要求等。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發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機會和空間,同時也迫切需要接地氣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農科類學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進程中,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定位為學術性和理論性,存在培養目標錯位現象,且多數高校農科發展未能立足本區域“三農”現狀和發展[1]。現有農科類專業寬泛,師生比例失調,教師隊伍實踐知識缺乏。實踐平臺建設遠遠滯后于理論平臺建設,導致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受傳統線下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機制影響,一些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跟不上新形勢發展要求,學生很難在一線實踐中緊密結合理論學習。整體來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還不是很完善,尚不能滿足“三農”對高素質應用型農業人才的需求,急需探索和補充新的培養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等教育服務“三農”根本問題是“知農愛農”人才的培養問題,其核心是轉變教育理念,精準定位,拓展教育教學活動新領域,開辟培養學生服務農村的實踐新途徑。這是基層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創新和轉化的初心,更是學校育人的原動力。鄉村人才的培養,要以培養學生服務臨海“三農”的能力為目標,根據新形勢下高校培育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結合農村新型人才素質需要和產業實際需求,尤其是本區域“三農”需要,革新學生涉農涉海教育的課程體系,探索建立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教學平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涉農涉海問題探索、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技術幫扶等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深入農村和服務農民的興趣,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奉獻精神、創業勇氣、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且志愿扎根一線高素質人才。學校要培養學生樹立為農村做一流貢獻和一流服務的意識,將論文真正寫在祖國鄉村的大地上。
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研究,開展針對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現狀和問題的調研,強化農村一線產業技術問題發掘、高校成果轉化、校地協同育人等重大理論和實踐路徑的研究,力爭圍繞“三農”實際發掘關鍵共性問題,通過協同攻關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農科”理論與實踐體系以及人才培育新模式,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在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設置針對臨海鄉村特色發展中的系列化理論課程,建立適宜服務農村、振興鄉村的課程體系。如針對文化、旅游、管理和生態等的公共選修課;針對重點產業振興的專業必須課;針對產業某一鏈條的專業選修課等。校內增設系列化課程講座,作為學生第二課堂,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一線能手、大學生村官、返鄉青年模范等以現身說法形式展開模擬教學。
學校要在基礎良好的鄉村探索搭建高校與鄉村之間的協同育人實體平臺,即“1+1+N”的校地育人共同體,創新打造新農科教學改革陣地,引導學生利用平臺完成實踐報告或畢業論文。以高校為依托打造“1”核心主平臺,平臺設立公共實驗室、線上視頻化核心端、模擬成果轉化平臺、涉農問題研討室、農科資料參閱室、文體活動室等,用于開展校內課外科技活動、創新項目、學科競賽、文體活動、職業技能訓練、遠程技術服務、線上技術問答等,學校負責日常管理運作,培育具有涉農情懷和歷史淵源的農民人才;以地方黨校為依托設立“1”輔助平臺,建立線上視頻化中端用于學生黨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以村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為依托建立“N”個分布式實踐基地,打造面臨基層的高層次人才科研創新實訓基地,鏈入線上視頻化終端等,著力培養學生一線問題發掘、獨立解決,用于技術服務、實踐指導和科技成果協同推廣。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校地育人共同體和新農科人才培養教育改革中,學生所從事系列活動成果,將整合成大學生或研究生畢業設計(論文),納入到針對鄉村振興的新農科專業人才方案實施,也作為學生畢業學分認定的一部分,形成校內課堂和地方鄉村課堂聯動,推進高校涉農涉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搭建了解“三農”、服務“三農”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