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繼 路麗梅
(1.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2.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在凸顯高校作用的同時,在技術合作層面上尋求與其他主體戰略上的創新[1]。高校要在科研隊伍凝聚力、考核評價體系、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予以創新引領。政府在政策環境上、企業在平臺合作關系搭建上協同創新,實現內部和外部創新聯合,同時,豐富政產學研的內涵和外延。
協同創新績效的最大化受眾多因素影響。其復雜的結構要求高校在確定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指標時要重視多元化和層次性,構建開放、共享的高校、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網絡,采用項目和主體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實現價值捆綁、融合,才能實現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運轉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
高校要進行觀念革命,秉承學術自由和建立開放、共享的科研環境的原則,以具體的產業為導向,構建實用性教育體系,鼓勵教師與企業對接,融合性地進行科研攻關與技術創新。高校的科研要有前瞻性,避免校內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不適應與脫節。只有充分實現交叉學科融合、教學與科研并舉、科研成果產業化,高校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職能,實現帶動政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目標。
產學研平臺要發揮作用,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加強自身建設。政府在協同創新體系中要找準自身定位和角色關系,要在非行政隸屬關系之外,在政策頒布、業務指導、資金投入等要素上做足文章,為協同平臺的運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
企業是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內圍核心。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科技革新迅速,市場需求是通過企業來反映的。借助人才與市場,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是企業獨有的優勢。企業相對于其他主體具有研發資金保障的優勢,應通過加大科研投入來搶占核心技術高地,在協同創新體系中發揮主動性,積極與當地政府共建研發實體,為協同創新研發活動提供相應資金支持。
社會中介機構是協同創新的輔助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高效、順暢開展需要中介機構進行資源搜索、選擇、整合、對接等工作。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主體的各自屬性不同、信息不對稱,導致其追求目標各異[2]。中介組織的介入能夠體現各主體的專業優勢,通過積極協調、溝通,最大限度地降低協同創新的運作成本,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
創新主體的協同程度取決于協同創新的自組織協調機制。創新文化、訴求及價值取向的差異增加了協同創新的復雜性,使創新系統處于一種無序的不穩定狀態,影響了創新績效。協同創新能力和協作水平的提升需在創新資源集聚上打破現有體制壁壘,實現人才自由流動、資源高效共享、內外優勢互補,解決創新資源碎片化、分散、封閉、低效問題,從而實現擴大增量、盤活存量的目標。考核評價體系應以需求為導向,體現創新效益的分類開放性,才具有全面性和科學性。各主體協同動機和創新利益的追求方式是實現創新績效的推動力。高校只有擺正價值追求取向,完善利益追求機制,才能形成穩固的創新協同共同體。
協同創新是政產學研四方協同在人力資源、資金配備、物質保障等方面共同投入并共享成果績效的綜合性系統。評價體系一般都是以投入和產出兩個指標來構建的。綜合考慮系統內各子系統的投入和產出情況,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才能持續優化,保持活力。
投入指標一般包含經費、資產、人員的投入。研發經費的投入是創新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的資本與投入能力,也是區域產學研創新環境的體現。固定資產和研發人員的投入能直接影響創新系統的資源配置和運行能效。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的實際投入程度是組成創新系統的內部要素,創新政治、文化、經濟環境則是外部要素,將影響區域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的整體水平和發展后勁。
不同主體所關注的投入指標不同,政府主要側重于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和創新資金的投入,通過政策引導和激發其他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視在人才上的投入,通過與企業的協同合作完成科技創新的實際落地和產業化,進而實現學科建設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雙提升。企業的投入主要體現在研發設備和資產上,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通過研究實踐,尋求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生產能力的提升和高附加值新產品的研發。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產出指標主要從科研成果效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效益、社會貢獻效益三個層面來進行評價。科研效益的產出貢獻率主要體現在論文、科技獎勵、專利、橫縱向項目等方面。服務地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關。經濟效益是創新主體通過一系列經濟活動而產生的迎合社會需求的勞動成果,主要是政府產學研經費投入后,研發成果在企業產業化后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指產學研項目實施后為社會所做的貢獻。社會效益的產出是各主體在經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后在社會上的聲譽、被信任程度及對地方經濟和政策實施的影響。產學研合作可以通過有效地投入增強高校科研項目的競爭力,帶動政府完善決策,利用高科技產品刺激經濟高速發展,進而實現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