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存
(甘肅省環縣吳城子初級中學 甘肅環縣 745702)
目前,農村初中生的家庭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因父母離異、分居或喪偶原因,造成家庭主體成員不齊全,孩子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如果男孩子經常單獨跟母親生活在一起,就會養成嬌氣、柔弱和依賴性強的性格特點;如果女孩子長期跟父親生活在一起,就會表現出堅強、豪爽和果斷的性格特點。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會存在“膽小自卑、性格孤僻、內向敏感、脾氣暴躁、冷漠”等性格缺陷。有的孩子表現出極度自私、自我等行為。
由離婚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家庭,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經常表現出憂慮、緊張、壓抑和煩惱等不健康的情緒,不接受繼父或繼母,甚至不接受自己。有的孩子不愛笑、不愛說話、不合群、喜歡安靜,提防別人的心理較強。
由于家庭生活原因,許多農村家庭都有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學,由爺爺奶奶照顧的現象。這類孩子,大都有較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有為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獨,心理有些怨恨父母等。
進入寄養家庭的孩子在一年的寄養生活后,其生理、心理、生活及社會適應能力等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他們在生活技能、語言表達力、性格特征、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會相對成熟一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但是,許多農村家庭在教育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監護人文化程度低,無法輔導孩子作業。爺爺、奶奶不識字;父母小學畢業或知識儲備不足。因此,家長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老師承擔。
2.監護人完全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養成了懶惰、散漫等不良習性。現在的孩子不會做簡單的飯菜,解決溫飽的辦法就是買零食。他們怕臟怕累,不愿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行我素、責任意識差。這種生活習性在學習上的表現就是怕吃苦,不能及時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自我約束能力差,作業拖拖拉拉,怕動腦筋,習慣于做簡單題。
3.懲戒教育的缺失。由于過于溺愛或顧不上教育等原因,許多農村家庭對孩子的管教都是個盲區。當孩子犯了錯時,如果家長不及時批評教育,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沒有是非觀念,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學習的持久性。
1.缺少音體美老師。由于缺乏音體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興趣很難發展為特長。一些農村學校對學校文化建設、師生精神培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導致學習氛圍死氣沉沉、學生思維僵化和不愛學校的學習生活等。通過《農村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我們發現“一般喜歡”學校的學習、生活的學生占總人數的71%,“有時喜歡”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6%。
2.社團活動簡單。一些學校社團活動的內容安排和活動形式不能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大多以知識學習為主,缺少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僅僅只是起到了課堂教學拓展和延伸的作用。通過《農村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在喜歡的課程中,喜歡音樂的學生占總人數的79%,喜歡數學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1%。
3.教材內容陳舊。通過《農村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喜歡課程的理由中教材內容具有吸引力的占總人數的79%,學生偏科嚴重是興趣喪失的結果。這就表明當下使用的教材,有一部分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障礙。
4.教學模式單一。許多農村初中的學生在學習中都缺少更多探究學習的時間和條件,學習主動性差,沒有收獲感。通過《農村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在課前預習的情況中,有預習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3%,經常有預習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21%。
什么樣的家庭成就什么樣的孩子。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棵樹的生長,那么,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育苗,學校教育的作用則是修建枝葉,孩子的成就是開花結果。因此,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都不能懈怠,更不能互相推卸責任,而應雙方聯合,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可利用的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對于不會背古詩文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觀看“經典詠流傳”之類的節目,把背誦詩詞轉變成演唱詩詞。教師還可以編寫課本劇,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中記住詩詞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情感。
每個孩子都有許多愿望。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學習進步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給予獎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獎品可以是一頓大餐、一本書,也可以是允許玩耍的時間等。這樣可以改變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在對待學生厭學的問題上,家長、學校、教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要大家共同關注,形成教育合力,農村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會早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