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傳亮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中學 山東東營 257500)
當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視、手機、互聯網等現代媒介和各種新技術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然而,這也嚴重地影響到了中學生的生活。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所有網民群體中,13-17歲青少年群體中的網絡成癮者比例最高,為30.5%。本報告所指網絡成癮者的評判標準為:總是想著去上網,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無所適從;覺得在網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樂或更能實現自我。由此可見,上網成癮已對青少年群體的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帶來了許多的不良影響。[1]
如何對上網成癮的青少年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呢?本文以下講述一案例的情況、解析案例及教育方法。
楚某某現為九年級學生,自七年級以來就一直沉迷于網絡游戲。他一開始是周一到周五不玩網絡游戲,只在周六、周日完成作業后在規定時間內每天玩1小時。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在周一到周五晚上完成作業后也要玩半小時網絡游戲。又過了一段時間,他一放學回家就把書、作業本和筆凌亂地擺放在桌上,然后就急不可耐地打開電腦玩游戲。家長發現了這種情況,就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通。此后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放學后回家都很晚,并對家長撒謊,要么說是去同學家做家庭作業了,要么說是在學校把家庭作業做完了。再后來,他發展到經常找各種理由逃課去網吧玩游戲,撒謊說自己生病了或家中有事,甚至有時在上學途中不請假就去了網吧。這位學生上網成癮后,變得在校與同學交流很少,喜歡獨處,對班級集體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整天目光呆滯而沉浸在游戲情境中。他上課時缺乏精氣神而經常走神,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面臨著考不上高中的危險。家長了解情況后非常著急,越著急越采取極端的方式進行管教,效果卻適得其反,反而把孩子推向了行為更加叛逆的對立面。
作為學生的教師,我對該生的情況進行了解析:這樣上網成癮的孩子,對學習的目標性不強,缺乏進取心,自制力較差,抵制不住網絡的不良誘惑,其自尊心、好勝心都有待提高,且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由于沉溺在虛擬的游戲中,這樣的孩子不喜歡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也變得與人交往的能力差,叛逆心理嚴重。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樣的孩子由于已沉溺在虛擬游戲中不能自拔,加上青少年的辨別能力差,以致于對現實生活與虛擬游戲世界分不清。因而,他們已不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而只能從虛擬游戲中尋求安慰,每天不玩游戲就精神空虛,根本就不會把自己的學習成績當回事。[2]
如何讓這樣的孩子脫離網癮,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呢?我實施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1.培養其責任心和自尊心。承擔責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即做人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同時,人的自尊無價和自愛可貴。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尊心。[3]從鼓勵這個孩子完成每一次班級值日和每天的作業做起,只要他認真完成了一次班級值日,或當天作業完成了而沒被學科老師批評,我都會對他進行表揚,并在他的作業本上留言,寫上一些表揚或激勵的話。這種教育方式,激發了這個學生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責任心,同時獲得表揚后的愉悅心理也激發了他的自尊心。
2.培養其集體榮譽感。為了讓這個學生有集體榮譽感,學會關心班級和同學,學會與同學交往,我就從在每一次班級集體活動中關心和鼓勵他做起。這樣的集體活動,包括每周一的升國旗活動、一年一度的春季運動會、年級拔河比賽等。比如,在年級拔河比賽中,我注意到這個學生和同學們一起喊加油,在我班獲得了一等獎后他也高興得跳了起來,和同學們一起慶祝,就此我表揚了他能夠關心集體。我通過這些現實生活中的集體活動,讓這個學生融入到集體和同學們中,讓他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從而就慢慢地遠離了虛擬的游戲世界。
3.讓其關注學習。我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這個學生成為小組一員。每個小組有5名同學,分別為小組的1號、2號、3號、4號和5號同學。在平時聽課或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我讓1號幫助5號、2號關注4號、3號與他們自由組合,這樣就總會有一個同學來幫助和監督這個學生。對于這個學生的家庭作業,我讓他先定下一個目標,完成了再定下一個目標。這些目標,可為一周短期目標或一個月及以上的長期目標,也可以分學科定目標。這個學生通過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鍛煉了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激發了自己的自信心。
總之,這樣堅持了一學期之后,這個學生有了明顯的變化。他開始關注同學們和老師對他的看法,開始關心班級的大小事情,開始在班上有了談得來的朋友,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升。而據家長反映,他現在每天放學后按時回家,回到家就開始先做作業,偶爾打開電腦后也是匆匆看上幾分鐘就關閉;他也不再與家長對立,而是主動與家長交流,使家庭變得和睦。如今,我每天看到這個學生臉上充滿自信與陽光,發現一個快樂、有責任感和自尊心、好學上進的好少年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