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偉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初級中學 山東日照 276800)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文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中扮演著不可缺失的角色,并且它具有社會交往與人際交往的工具屬性。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初中階段的諸多教師與學生家長更多地將語文學科視為了提升中考分數的學科工具,而忽視了語文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使語文教育難以突出在人文教育上的學科優勢。在目前的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白話文占據很大部分比重,而與傳統文化有直接聯系的課文內容較少。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對白話文的講解中投入時間也較多。白話文蘊含的文化經典內容則較少,難以使學生體會與感悟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禮儀規范與精神內涵等內容。[1]
相較于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要求語文教師要塑造一種具象化的文化場景,這樣才能更容易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加快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進程。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發掘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給學生帶來新穎的語文教學體驗,進而使初中生的思想文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時,教師要選取適當的題材和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與故事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內涵,并要在此過程中圍繞傳統文化來發掘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教師在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一內容時,就要深層發掘詩人內心所表達的情感,并借助多媒體來展現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與相關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作者舒婷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前往鄉下當知青,她的身心受到了摧殘。然而,她并沒有用詩歌來表達痛苦,而是用整首詩歌表達了對祖國深深的熱愛。通過這樣的文化場景創設,教師讓當代學生重溫歷史,引導學生縱向對比作者與他們今天的生活,使學生的內心受到強烈震撼。這就加強了對學生的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傳遞了愛國主義主題與愛國情懷,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初中語文教材中涵蓋了多種多樣的文化題材,如有關親情、友情以及師生情誼等課文,往往著力去表現生活中常見事例。受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影響,大多數學生生于優越的環境。家長給予了他們過多的寵愛甚至是溺愛,導致許多學生缺乏一顆感恩的心。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道德水平與思想境界提高。因此,教師要不斷發掘教材中的文章內涵,讓真實故事情節來感化學生的思想與內心,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品質,加深他們對家庭責任與身為子女的認知。同時,教師可借助傳統文化中的名言名句來引導學生。[2]
例如,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就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課文中感人的父子之情片段,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思考現實生活中家長的付出,從而逐步轉變學生內心的觀念,提升其文化層次與思想境界,讓他們對家長常懷感恩之心,獲得在道德品質上的逐步完善。再如,提及傳統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教材中編排了《論語十則》。《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言論,蘊藏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經典文化作品。古人云:“半部 《論語》治天下。”可見其在古人心中之地位。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誦《論語十則》時,要鼓勵學生向先賢看齊,并在行為處事中時時用名言警句告誡自己:要誠實為先,要待人接物有包容之心,要追求真善美等。這些傳統文化內涵,都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
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素養的提升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從語文教學角度出發,語文素養不僅包括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更涵蓋了學生在能力與思維等方面的素養。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深度交融能使語文課程煥發活力,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兩者融合過程中,教師要將從語文課程中發掘出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并汲取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精神養分,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將教材內容與傳統節日、民風民俗等相結合。例如,教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一課時,可引導學生探尋端午節的來歷,背誦與端午有關的詩句,了解各地端午風俗等。這樣的語文教學方式,就不僅能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更能通過課文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進行總結,包括對它們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民族特色等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以上闡述可知,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融合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與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兩者融合的重要性,要不斷分析和發掘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聯性,從而使語文課堂富有生動性。教師還要發揮語文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素養得到共同提升,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