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英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閑林中心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122)
教師節要到了,有些孩子會私底下討論:“送什么禮物給老師呢?”有的會說:“我要請老師吃飯!”有的會說:“我讓媽媽送老師一束鮮花!”孩子們在內心里其實對教師節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會誤認為要以類似祝福生日的方式給予老師祝福。設立教師節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么呢?這是為表達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感謝,表達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尊敬。既然設立教師節是為用來表達感謝的,那么,我們作為教師為何不借用教師節這個特殊日子,讓孩子們真正地感受到教師的魅力,從而發自內心地尊敬和熱愛教師呢?如果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提升了,孩子們自然也會得到更多的關愛和獲得更好的成長。
幼兒園不同于中小學,沒有設立傳統意義上的主題班會課。但是,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平時活動中,因年齡幼小的特點就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很多問題,需要教師每天重復不斷地提醒,糾正他們的不合理的行為。[1]微班會的進行時間短,與幼兒的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恰好吻合。比如,教師在晨間談話、餐前餐后、離園時候等的過渡階段的碎片化時間內,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進行微班會。既然借助微視頻的方式進行班級討論能夠較有效地糾正孩子們的一些問題,那么,我們也可以把微視頻引入微班會,借助這縷“微風”的及時性和針對性,使之成為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班級工作中重要的教育工具。
根據擔任班級教師半年來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幼兒園微班會大致適用五種情境,分別是突發事件的處理、主題課程的補充、校園安排的途徑、勵志故事的分享、特定空間的利用。筆者借助微班會的教育價值,開展了“綠色教師節”為主題的討論,優化了班級感恩教育的內容,讓孩子們學會了對老師的尊重和感恩。這就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最好禮物,也讓孩子懵懂、家長為難的教師節問題得到了解決。
幼兒進入大班后已很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時會不聽別人的勸告,平時在園或在家里聽了多次的道理也可能一轉身就忘記了。因此,相對于苦口婆心的說教,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自我認知能力。
1.化抽象為具體。德育教育中的說教對幼兒來說非常難以理解。教師只有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和直觀化,引導幼兒一步步地理解,才能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例如,教師如在教師節以“國旗下講話”形式提出“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意識觀念和概念,這對幼兒的德育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教師如果設計微班會,以視頻、圖片等導入,用師幼互動等方式討論,就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共鳴。
2.變問題為契機。我們一直倡導廉潔執教。但當孩子們私下討論要送老師禮物時,教師不必急于否定送禮物這件事。教師可組織一次微班會,讓幼兒們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自主找到適合的表達愛意的方式。教師要引導幼兒尋找合適表達的途徑,從而提升他們的認知。
3.化迷茫,引共鳴。孩子們在幼兒園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幼兒園盡管做到了未雨綢繆,但意外還是會發生,并且猝不及防。這使幼兒教師感受到責任和壓力都很大,也使幼兒和家長們對此問題充滿擔心和迷茫。對此,教師可在教師節的微班會上,從身邊事件中進行引導和教育,加強孩子們和家長們的安全意識,從而使孩子們具有終身受益的較強的安全意識。
教師在微班會上,要以用“微時間”即最短時間達成最大化教育效果的原則,采取故事講述、視頻欣賞、尋找榜樣的力量、活動體驗等策略,推進“綠色教師節”活動。
1.微時間講故事。故事講述,可以是教師講,也可以讓幼兒講。教師要根據班會主題確定故事內容,用故事里蘊含的道理來教育幼兒。這比生硬的說教,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微時間欣賞微視頻。微視頻是時下流行的媒介。教師可與時俱進,隨時隨地記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制作成如《林老師工作的一天》這樣的微視頻。此類記錄教師工作點滴的微視頻,會是“綠色教師節”微班會的絕佳教育資源。
3.微時間尋榜樣。幼兒在同伴中尋找到榜樣,更能激勵和帶動他們去改變。教師在平時要發掘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積累素材制作視頻,然后在“綠色教師節”微班會上播放,讓幼兒們從中獲得自信,并找到互相學習的榜樣。
4.微時間自反思。教師要從幼兒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多方面地挖掘教育主題。教師可拍攝幼兒在班級上一些不理想的行為,如對老師或同伴發脾氣、自以為是地任性吵鬧等。教師在“綠色教師節”微班會上適當地提及這些小現象,可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反思。
5.微時間去體驗。對幼兒來說,親身體驗是最直接的感受。有實際行動的體驗,才是引導幼兒參與道德實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綠色教師節”微班會上可組織幼兒進行一些能夠親身體驗的小活動。
6.微時間促溝通。多溝通和多交流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綠色教師節”微班會上可組織幼兒進行一些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小活動。
微班會捕捉著幼兒學習和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記錄著感動的瞬間,就這樣走入了我們的班級。幼兒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好的變化,我們班在文明班級評比中多次被評為五星級班級。
在微班會上,微視頻的主角基本是幼兒。這對幼兒的正向心理刺激,遠大于一般性的表揚。幼兒在微班會上,以第三者即“觀眾”的身份觀看微視頻中的自己時,有助于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從而幫助幼兒客觀地認識他們自己。[2]
微班會的教育內容更貼近幼兒的生活,能夠讓幼兒感受到打動他們心靈的力量。同伴的積極反應,也會引發他們健康的情緒體驗,從而喚起他們再次深入實踐的興趣、信心和勇氣。
在微班會上,小朋友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用不同的創意制作一些小禮品,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愛與敬意。從“想”變成“做”,由愿望變成動手行動,孩子們能夠從中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
要開好微班會,重在解決好問題。筆者在實踐研究過程中也產生這樣一些想法:微班會都具有帶來資源等共同點,據此就可以成立段級教師的“微小組”。如何發揮組內小團體的集體力量,提升幼兒園的整體年齡段班級的凝聚力;如何實現資源共享,成立資料庫并制定出相對完整的規劃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對班級文化建設、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幼兒園的德育工作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