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帆帆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董志初中 甘肅慶陽 745002)
化學是一門重心為實驗的學科。化學教育的經驗讓我們了解到,化學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取與掌握化學知識,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規律,同時還能在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創新素養、創新精神。因此,為了培養出適用于當代的優秀人才,教師就需要重視化學實驗。
初中階段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意識。為了讓學生進入狀態,教師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契機與方法,用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如果人類的大腦神經細胞時刻保持興奮,那么其創造能力就會遠超常人。化學實驗有著新奇、直觀、生動的特點[1],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參與學習,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創造熱情。因此,化學教育有必要多使用實驗教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實驗過程,捕捉稍縱即逝的實驗現象,并做好對各種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的工作。教師要以此為基礎構建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的時候,教師若和過去一樣,仍舊照本宣科,讓學生嚴格按照課本過程進行實驗,雖然能夠讓學生明白石灰石和稀鹽酸能夠制取二氧化碳,但是學生卻并不明白為什么要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而不用其他藥品。在實驗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學生一問三不知。對于這種情況,教師不妨設計多組實驗:第一組實驗為碳酸鈉+稀鹽酸,石灰石+稀鹽酸;第二組為石灰石+稀硫酸,石灰石+稀鹽酸。學生在對比實驗中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實驗探究欲望,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充分活躍。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思考與討論,能獲知實驗現象本質,理解實驗內容[2]。這樣便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思路,增強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在實驗活動中,教師需要明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的關鍵點是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明白知識的探索和分析過程。教師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思路或是方法[3]。教師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當前教科書上大部分知識點都是直接給出實驗結論。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更靈活、深刻地使用結論,自然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對此,教師不妨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的過程來解釋問題、說明問題。例如,濃HCl與濃H2SO4的物理性質解釋,教師不用直接展示,因為直接展示沒有啟發性。教師不妨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問大家如何分辨這兩瓶哪個是濃HCl,哪個是濃H2SO4?學生此時說了很多方法,有的說聞一聞,也有的說看一看,還有的說加水稀釋并看一看哪瓶液體放熱多,也有學生說可以測量二者密度,甚至也有學生說放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后稱重。教師此時不要直接否決學生的想法,也不要直接下結論。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實驗來證明[3]。學生在探討性的學習過程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識。這便開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
所謂的發散思維就是結合現有的已知信息,使用固有知識經驗對其進行想象、推測,最后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加工信息,最后獲取知識。發散思維是一種十分多變、靈活,沒有限制和規則的思維。實驗設計可以很好地活躍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習題大部分時候都被教師作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能夠靈活學習的工具。化學習題當中有著非常多的實驗內容。如果教師只提供了學生書面學習的途徑,那么學生的思維勢必會受到限制與影響。然而,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則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和發散思維。例如,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如何在不加試劑的情況下辨別HCl、Na2CO3、BaCl2三種溶液。此時,學生就可以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前面的問題。當然,在學生得出結果以后又會出現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靠,只總結出一種方法,知識印象不夠深刻等各種問題。這顯然無法徹底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對此,教師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思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總結問題,滿足實驗需求。學生在創新設計環節時思維沒有了任何束縛。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打開了屬于自己的道路。明朗的思維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幫助與影響。
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此時,化學教育需要重視鞏固基礎,發散思維、培養習慣。教師需要合理使用對比實驗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度和積極性,要用結論性實驗和習題實驗引導學生,讓學生思想活躍,主動探究問題,也要重視學生化學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