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新軍
(江蘇省丹陽市麥溪初級中學 江蘇丹陽 212300)
傳統文化是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沉淀與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語文更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語文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學習語言與文字知識。其中,具有很多的中華民族精神素材和各類古典文學素材,也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理念,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語文教材中錄入的文章對學生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沒有注重學生課堂的參與性,讓原本豐富的語文內容變得枯燥無味,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發生了很大轉變,課堂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進課堂學習中,強化了師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展開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沒有轉變教學理念,依然只注重提升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掩蓋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只把教學內容局限于考試范圍內,出現了學生具有很強的應試能力,但語文素養不足的尷尬現象。[1]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促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可以更多地接觸我國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進而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認同度。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提高校園傳統文化的建設,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得到傳承。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在校園的長廊中寫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歷史小故事,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強化學生對傳統知識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將教材之外和網絡中的知識引入進日常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路,增進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辯論賽,將學生的參與性提升上去,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比賽氛圍下,不斷提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此外,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驛路梨花》這篇課文后,為了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可以組織學生去福利院或者養老院送祝福,幫助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感受到助人的快樂;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弟子規》等內容,教導學生尊重他人和愛護自己的家人,尊老愛幼,形成良好的品質,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
為了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滲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拓展教學內容,為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樹立,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把傳統文化滲透進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古典美。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百年傳誦的詩詞文章,它們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靈魂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教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詩詞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作者辛棄疾的有關作品。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提高學生對作者生平事跡的探究興趣,進而使學生在探究中更多地了解辛棄疾詩詞創作的特點,更深刻的感受他的情懷和性格。
要想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離不開興趣的引導。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只有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當課文中提到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詩詞歌賦,接受傳統節日的渲染,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感受我國的傳統美德,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如,教師在教學《阿長<山海經>》這篇文章時,文中涉及到春節這一民俗。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有關春節的歷史故事以及人物,提高學生對春節有關習俗的認識。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總之,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要善于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真正做到學習傳統文化,繼承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