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華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200)
布魯姆認知能力分層理論將認知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Newman通過課堂觀察,得出結論:低層次思維能力是指記憶、日常性或機械地運用已知信息的能力,體現在習得性的行為上;相反,高層次思維能力是指分析和創造性應用信息的能力,體現在推理或者產出性的行為中。
結合以上理論,本研究將“知道、領會、應用”劃為淺層次思維能力,將“分析、綜合、評價”認定為深層次思維能力。
教材語篇一般典型性強,結構脈絡清晰。教師在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整理脈絡,把握主旨。要求學生理解具體信息,結合脈絡,參考主題句,概括大意。該要求屬于“綜合”層次,考查的是學生的深層思維能力。
例如,《牛津初中英語》7B U 4 A trip to the zoo描述了學生去動物園游覽,循著地圖看到各處的動物。教學設計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梳理路徑。利用課本中地圖,學生劃出路線;要求學生反復運用 “Go straight on , and you’ll find…”或“To the north of…, you’ll see…”的句型,描述路徑。
第二環節,描述動物。學生學會描述動物外形及習性。
之后,設計“主旨大意題”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學生們都能從干擾項中選出The ways around the zoo 和Information about animals。
教學第三環節,教師先拋出問題進行引導。第一問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least? Why or why not? 這種“先表達觀點,再追問原因”的問題,可以激勵學生回溯語篇,挖掘有用語句作為論據,也會激發延伸知識,使語篇內外知識打包整合形成模塊,有利知識內化。
第二問Design your route and tell the reason。 本問基于學生對語篇route 和animals 的了解,要求學生導入生活經驗,學會辯證思考,對同一事物得出不同觀點并學會分享。有學生按喜愛程度安排路線,理由是考慮到時間不夠,優先看心愛的動物;有學生按照導游相反路線游覽,是考慮到擁擠情況;有學生參考動物習性,在路線安排中考慮動物作息;有孩子根據個人經驗,參考動物表演時間設計路線。由此可見,這樣的問題的確打開了學生思維。在回答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各種信息要素,然后“綜合”要素重新組合成整體,生成合理計劃,從而解決問題。
小說一般是三要素,人物、情節和背景。小說文本解讀的核心在于對小說人物的解讀。[1]因此,準確把握人物性格,體會人物深層情感是不可缺的環節。作者認為,“感悟情緒”和“評價行為”是培養學生深層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可用問題引導學生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當時情境,感受人物情緒,培養學生文學“同理心”。同時,鼓勵學生對人物行為反思,給出個性化評價,做到人本互動。這些都屬于深層次思維范疇。
7B U6語篇是《愛麗絲漫游仙境》節選。語篇講述了愛麗絲尾隨兔子掉入深洞,發現小人國的故事。教學設計分三部分。首先,讀懂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找出activities:see a rabbit, jump down, hit the ground, see a key, find a garden。其二,關注人物情感。教師可反復詢問How would you feel? 其三,評價人物行為。教師可用以下問題引領學生展開討論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lice?
課堂實踐證明,當老師反復要求換位思考后,學生根據不同個性和成長背景,對相同的場景和行為,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視角。比如:對于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saw a rabbit like a human being? 這個環節,主流的回答是amazing, surprising。但也有學生認為,兔子會說話是unusual, special,甚至有學生說I would feel afraid because it’s too special and maybe there’s danger. 而針對愛麗絲追著兔子跳下洞的行為,討論中也分為兩派不同的觀點。支持追趕兔子的學生說When we find something special , we should chase it and then we can know what is happening and find the reason. Also, we may find a new world like Alice.持不同觀點的學生認為We are still too young to face the unknown danger. We should report it to adults and then go together.
北師大王薔教授認為,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2]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引導推動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更深入思考,鍛煉深層思維,實現人本互動,從而達到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