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潤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重慶 404155)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1]。“課程思政”緣起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它與“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和人才培養上具有共同的目標指向,但兩者的內涵和外延差別較大。“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是一類具體的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則是一種課程觀,是對包括思政課在內的所有課程都發揮育人功能而提出的一個新理念,強調要構建所有課程組成的育人體系[2]。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教好思政課程,也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主動作為,發揮作用。以下就思政課教師如何發揮樂為、敢為、有為——“三為”作用,助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粗淺分析。
“樂為”是一種態度與境界,思政課教師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樂為”作用。首先,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樂教”,上好講好思政課收獲快樂。通過“樂教”影響與感染學生,讓學生“樂學”思政課。思政課教師要真正熱愛思政課并上好講好思政課,讓思政課真正打動學生,才能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達到育人目的。其次,思政課教師要以協助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為樂。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而思政課教師應是引領者,課程思政離不開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具有深厚的思政學科背景,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協助專業課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這樣,既能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融洽同事關系,又能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推進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敢為”是一種膽識與擔當,思政課教師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 “敢為”作用。第一,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決抵制 “雜音”、“噪音”。“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教師務必要講政治,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堅定政治信仰。在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要敢于發聲、亮劍。對于錯誤思潮和負面言論,要引領學生明辨是非、看清迷霧,牢牢掌握意識形態斗爭主動權。第二,思政課教師也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敢于理論創新與責任擔當,做好如下工作: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對于這種現象,思政課教師要敢于糾偏,敢于發聲;利用自身專業知識,敢于對課程思政進行理論研究,尤其對課程思政重難點問題、前瞻性問題加以研究,將研究成果指導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協助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改工作,敢于推動并創造性地推進此項工作,不斷培養課程思政創新思維;要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豐富教材內容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探索如何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這一問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
“有為”是一種目標與決心,思政課教師要提高課程思政意識,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用實際行動詮釋有為[3]。首先,課程思政要理念先行。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學習研究,培養課程思政理念,提高課程思政意識。當前,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存在“兩張皮”問題,要破解這個問題,廣大教師包括思政課教師要提高課程思政意識。思政教育就像一把“鹽”,溶進專業教育的“湯”,讓學生從“湯”里品出“鹽”的味道,課程思政好比如“鹽”入“湯”。課程思政建設意義重大,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其次,課程思政要行動跟進。思政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和課程思政中建功立業。第一,課堂教學中,上好講好思政課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堅持理論為本、內容為王,堅持守正創新,練好看家本領;堅持理論與現實結合,用中國故事(紅色故事、傳統故事、改革故事)講好思政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轉化;堅持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原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與手段;堅持教科研相輔相成,以研促教,教研相長,打造有思想、有靈魂的思政課堂。第二,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思政課教師要在課程思政中主動作為,彰顯有為:高校要落地落實落細課程思政工作,制定課程思政專業化結對制度,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建團隊;思政課教師做專業課共建人,協助專業課教師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常態化開展課程思政交流研討等活動,幫助專業課教師提高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要充分發揮專業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色,合理嵌入思政要素,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行。總之,要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實現二者協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