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上釗 尹麗君 胡嘯宇 陸 娓
(1.常熟理工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 江蘇常熟 215500;2.仙居縣第二中學 浙江臺州 317300)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我國在2012 年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強調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的第一國際屆教育信息化大會上指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在鄉村學校教學中,鄉村教師存在教師專業發展不平衡、專業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困境,同時由于鄉村環境的影響導致自身專業意識不強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困惑,困擾了鄉村教師的發展[1]。鄉村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工學矛盾突出,導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接受培訓。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專業引領和專業指導,使得自身專業發展力不從心,需要加強專家對教學和教研的持續指導。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支持,在專業發展中缺乏持續的指導過程,沒有對鄉村教師起到示范作用,從而使自身的專業發展走了不少彎路。目前教研培訓、校本教研、教學反思等方式無法有效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他們希望增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樹立專業發展的愿景,通過多種方式共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在研究我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出現的問題后,筆者認為應當構建“組建鄉村教師培訓聯盟、加強對培訓內容的設計、基于互聯網技術開展自助餐式培訓”的培訓系統,以幫助鄉村教師解決教學難題,提高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2]。2015 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已在我們身邊普及,我們已經跨入移動互聯時代。“互聯網+” 更成為新一輪促進教育領域持續變革的啟動機。方華英認為網絡教研有助于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當建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網絡教研,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途徑[3]。新理念催生了信息化教學,新平臺和新技術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各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而且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明顯,應當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助力構建農村教師終身教育體系,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信息技術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是提高鄉村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而重要的新渠道,也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教師應當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堂教學、融合到自身的專業成長,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習環境,實現知識深化和知識創造,教育引導下一代適應信息技術主導的社會。
(1)增強鄉村教師的主體責任,教師自動使用信息技術推進自身專業的發展。一是增強鄉村教師的內驅力,使得教師自覺認識到自己是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建設者和貢獻者。鄉村教師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知識精英。鄉村教師應當增強為鄉村人民傳播科學知識的使命意識,扎根農村的文化傳統,發揮自身成長背景的優勢,增強為鄉村教育事業獻身的責任感,關愛學生,促使學生學有所成,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新一代建設者。二是認識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理論融于技術,技術促進教學。樹立信息技術與人的融合發展的理念,教師控制信息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控制,建立信息技術與教師的伙伴關系。這樣鄉村教師才能大膽地使用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技術促進教學業績的提升。三是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實施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互聯網為發現式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教師應當成為數字化的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在實踐和研究中獲得專業的成長,使得專業發展成為鄉村教師成長的積極過程。鄉村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吸收互聯網上的學習與教學資源,利用國家精品課程網、特級教師的博客、論壇上的優秀資源,提升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
(2)加大投入、強化保障。要加大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向教育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加強對教育信息化的經費保障,形成經費投入和增長的保障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應發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中的主體作用,保障教育信息化擁有持續、穩定的政府財政投入。教育投入是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特別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加大投入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農村學校多,分布散,實現校校通、班班通工程投入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著力改善農村信息化教育的環境,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組建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助力鄉村教師的發展。構建資金投入長效機制,加強對基礎設施、資源建設、信息系統、重大工程的日常運行維護、人才培訓、可持續發展的經費保證。地方政府應當制定有利于農村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加強對政策的執行和落實,通過多方位、多元化地籌集資金,加強對資金的統籌安排,堅持逐級分層的原則,重點加大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特別是改善偏遠地區的硬件設施,提高電腦普及率。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培養企業、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設立教育專項基金,引導公益基金組織及企業、個人慈善性捐助流向鄉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政府主體、企業參與”的經費多元投入機制。
(3)專家引領、助力成長。發揮專家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以課題、項目等形式,帶領鄉村教師研究教材,分析教與學的規律,借助專家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引導鄉村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教學實踐,獲得教學的成長。推進專家、教授、優秀教師深入農村課堂,重點關注鄉村學校教師的供給和專業培訓,與鄉村教師一起研究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探討解決策略,為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幫助。發動高校深度介入鄉村教師的培養,利用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充足的信息設備優勢,可以為鄉村教師培訓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與教師教育機構加強合作。邀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有經驗和影響力的教學名師共同組成教育專家團隊,支持和幫助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創新支持方式和支持途徑,舉辦農村教師發展論壇、聯合鄉村教師各學科的名師工作室。改進支持內容,加強對鄉村教師實際需求的調研,重點支持鄉村教師的薄弱環節,注重內容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踐性。注重支持隊伍的打造,注重支持隊伍的復合型和集成型,充分融合理論研究見長的專家和教學實務見長的名師,幫助鄉村教師提升研究能力,促進鄉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
在專家引領作用下借助互聯網建立鄉村教師的學習共同體。因為鄉村學校有較為相似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這種較小的環境差異產生了較多的共同點和教學上相似的困境,通過共同體平臺上的共同交流、共同思考與總結,會促進鄉村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激發靈感與創造力,更有利于走出教學困境,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專家的協調作用,引導鄉村學校之間、城鄉學校之間建立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營造開放、互助合作的發展氛圍。在學校伙伴關系的指引下,城鎮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輻射到偏遠的鄉村學校,發揮幫扶鄉村學校的作用。在專家引領下組織城鎮和鄉村學校開展合作活動,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研討會、示范課觀摩等形式開展教學理念、教學技能、教學反思、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同時結合鄉村學校的實際和文化,幫助鄉村學校建立校本研修模式,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促進鄉村教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