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妍
摘要:高校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的基本組織之一,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發揮著課堂教學之外的無法替代的育人作用。2018年起,根據共青團江蘇省委的統一要求,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團委開始探索以“信仰公開課”為載體發揮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育人功能的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為這項工作帶來了三點啟示:加強組織領導,提高課程質量;立足服務學生,發揮青年主觀能動性;注重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信仰公開課;育人功能
一、高校共青團育人功能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共青團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高校是青年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高校共青團是高校的基本組織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引領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是其職責所在。近年來,高校共青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聚焦主責主業,牢牢把握青年學生特點,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通過網絡新媒體傳播、第二課堂教育等靈活、廣泛、新穎的手段發揮著課堂教學之外的育人作用。
二、“信仰公開課”對發揮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育人功能的作用
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方案》提出要始終把握思想政治引領這一核心任務,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學生按照黨的要求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突出重點聚焦問題,使廣大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方案》從五大方面、十五個領域提出了改革措施,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改革創新工作方式,遵循青年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引導的客觀規律,改革創新面向不同類型學校、不同階段學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標、內容、方法,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思想引領工作體系;實施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圍繞高校育人中心任務,針對學生各類需求,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規范化、課程化、制度化。
在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發揮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作用,推進高校共青團圍繞高校育人中心任務,通過規范化的課程體系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共青團江蘇省委于2018年下發《關于實施高校共青團“信仰公開課”計劃的通知》。“信仰公開課”包含“新思想公開課”“素養公開課”“夢想公開課”“青馬公開課”。以“信仰公開課”為載體,可以從四個維度發揮新時代高校共青團的育人功能。
(一)提高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
以基層團支部團課、青年大學習、青年學習社為契機和載體,開展“新思想公開課”。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思想公開課”的必修內容,加強青年學生思想建設,不斷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
(二)立足傳統文化,培養綜合素養
以“誦讀學傳”活動為載體,開展“素養公開課”。通過誦先賢、誦英雄、誦模范,鼓勵青年學生愛國、勵志,忠誠堅定,奮發圖強;通過讀詩文、讀名著、讀箴言,鼓勵青年學生敬業、奉獻,忠于職守,克己奉公;通過學歷史、學傳統、學禮儀,鼓勵青年學生誠信、明禮,信守承諾,抱誠守真;通過傳文明、傳精神、傳理想,鼓勵青年學生友善、文明,謙和好禮,誠懇待人,幫助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而促進青年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發揮榜樣力量,引導追逐夢想
以身邊的好青年、杰出校友、優秀團員、優秀團干部、優秀青年教師、正能量偶像、專家學者等為主講人,開展“夢想公開課”。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我的青春故事”,深度剖析社會熱點,發揮榜樣力量和朋輩力量,引導青年學生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四)培育青馬骨干,加強思想引領
以思政專家為主講人、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為陣地、“青馬工程”為載體,開展“青馬公開課”。培養一批政治堅定、作風扎實、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能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骨干和領軍人才,充分發揮“青馬骨干”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更多青年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三、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信仰公開課”的實踐
(一)強化師資隊伍,打造青馬理論社團
自共青團江蘇省委下發《關于實施高校共青團“信仰公開課”計劃的通知》以來,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積極組織、深入挖掘,通過個人自薦、組織推薦的方式,選拔了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較高、宣講能力較強、個人事跡突出的青年講師組成“青年講師團”,并通過調研、培訓、座談等方式不斷提升青年講師的理論修養和宣講能力。此外,學校團委還邀請了一批校外的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基層團干部、大學生村官作為“青年講師團”的儲備力量,不斷為講師團注入新鮮血液,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同時還從各二級學院選拔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生骨干,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社團,由學校團委集中培養,由“青年講師團”的專家擔任指導老師,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來培育共產主義信仰,指導青年學生骨干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通過他們帶動身邊更多的青年學生提高政治素養、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優秀青年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二)立足學生特點,創新活動方式
目前,高校青年學生已是“00后”,學校團委一方面牢牢把握時代要求,另一方面立足“00后”青年學生特點,不斷探索創新“信仰公開課”的開展方式。一是采用“點單式”宣講模式,由青年講師根據自身所長,結合革命歷史、時政熱點或自身經歷梳理成一系列的青春故事,匯總成了一份“菜單”,各團支部、團總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宣講課程,從而實現“雙向選擇”。二是通過提供志愿服務、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實踐機會和平臺,積極開展各類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增進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運用青年學生熟悉和喜愛的網絡新媒體手段,通過網上“青年大學習”、風尚云課堂、婁東文化知多少、青風采等專題、專欄,正向引導學生向身邊的好青年學習,關注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了解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而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整合各類資源,提供活動保障
學校團委整合了校內外各類資源,保障“信仰公開課”的常態化、高質量化開展。一是爭取學校各部門、各二級學院的支持,設立“信仰公開課”專項經費,使活動開展的財力、物力及場地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二是尋求團省委、蘇州團市委、太倉團市委及其他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通過合作主辦、承辦、協辦等方式,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三是加強與兄弟院校間的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和成效。
四、以“信仰公開課”為載體發揮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育人功能的啟示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課程質量
制訂校級層面“信仰公開課”的指導意見,對團支部、團總支等不同層面的組織提出標準和要求,并將其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體系。對青年講師團的師資及課程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篩選,根據宣講效果和反饋及時進行調整,定期開展展評活動,對優秀宣講課程予以展示和表彰。
(二)立足服務學生,發揮青年主觀能動性
高校共青團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約束的工作方式,改變單純的思想說教,必須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成長中廣泛而多元化的實際需求,并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不斷加強高校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工作,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充分發揮高校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
(三)注重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將傳統宣傳方式與新媒體宣傳方式相結合,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等青年學生常用的媒體多渠道開展宣傳工作。宣傳內容除傳統的圖文宣傳外,可增加云微課、動畫短片、原創音樂等更能為青年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并結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地文化、校園文化,增強“信仰公開課”的吸引力,促進青年學生互動交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營造“人人熟知新思想、人人踐行價值觀、人人追尋中國夢、人人致力做青馬”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責任編輯:謝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