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所說的“徽州三雕”,是指具有濃郁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這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叭瘛敝饕糜诿窬印㈧籼?、廟宇、園林等建筑的裝飾性雕刻,以及古家具、屏聯、筆筒等工藝性雕刻。其遺存當以歙縣、黟縣、婺源最為典型,且保存也相對完好?!叭瘛钡臍v史可上溯至宋代,明清時期更是達至極盛。
關鍵詞:“徽州三雕”;傳統文化;雕刻工藝
引言:
徽洲三雕包括木雕、石雕、磚雕。走進徽州古村落,無論是民居、祠堂或牌坊,隨處可見雕飾精美的圖案。木雕梁枋、磚雕門樓、石雕漏窗與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文化?;罩莸牡乩憝h境和生態資源對徽洲三雕的形成發展有重要作用。徽州優美的自然環境鑄造了徽州人喜山樂水的性格,徽州山水也陶冶了徽州人的藝術旨趣,同樣也潛在影響著徽派傳統民居及其徽州三雕的樣式。
一、木雕工藝
徽州盛產多種優質木材,如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因此給徽州木雕匠人發揮其木雕技藝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時徽州地區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篆刻等技術的發達,為木雕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徽商雄厚的經濟實力,又為木雕技藝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徽州木雕藝術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它涉及建筑裝飾和日常生活用具等各個方面,如民居、祠堂、寺廟等建筑裝飾,小至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中的筆、墨、硯等。木雕工藝的內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蟲魚、云紋、水紋、八寶博古、文字楹聯,以及幾何形體等圖案,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內容非常豐富。
木雕歷史悠久,在奴隸社會就開始使用,據《周禮·考工記》記載:政木之工有七,其中有匠梓。匠為匠人,專做營造。梓為梓人,專做小木工藝,包括雕刻。南北朝時采用隱刻技法運用于建筑非承重構件上。唐宋時已對木雕進行較明確的分類。
木雕選材大多用楠木、樟木、椴木等硬質木材,一般用于多層次、高浮啡裝飾,再經過水磨、著色及燙蠟等表面加工處理;也有用杉木,其木質脆弱多用于鏤空、線雕和淺雕。具體而言,要根據不同部位、不同工藝及藝術效果選擇不同材料,達到物盡其用。[1]
二、石雕工藝
由于徽州山地較多,盛產石材,主要有茶園石與黟縣青等。由于材質的特殊性,徽州地區遺存至今的石雕尚有宋代與元代的石塔與石刻等。位于歙縣的“許國牌坊”歷史悠久,號稱石雕瑰寶,完美地詮釋了徽州匠人精湛的石雕技藝。
徽州石雕質地堅硬,防雨防潮,主要運用于建筑外部空間及建筑承重部分。石雕在建筑中的裝飾部位主要有抱鼓石、石漏窗、柱礎,以及石獅、石碑、石坊等?;罩菔裼捎谑懿牧虾徒ㄖ夹g的限制,題材的選擇比磚雕和木雕窄,但雕刻的整體布局合理,題材以蓮瓣卷草、花鳥蟲魚、云水日月為主,人物較少見。
石雕具有堅硬、村磨、耐腐蝕、防水、防潮等優點,多用于空外、經常踩踏的部位或承重構件上,如柱、柱基、梁枋、門檻、欄桿、欄板、臺階等處。朱朝《營造法式》的石作制度將石雕分為剔地起突壓地隱起、減地平鈑和素平等四種類型。由于石雕雕刻難度大,材料昂貴,好材更難得。所以裝飾方面木雕和磚雕占主導地位。明清后石雕技藝日趨簡化,但仍保留傳統類型及做法,主要有線刻、隱刻、減地平鈑、浮雕、圓雕和通雕等技法。[2]
三、磚雕工藝
徽州磚雕從明代到清代經歷了一個由粗糙至精致的過程。在清代,徽州磚:雕較為纖細,看重情節性構圖。這與北方構圖簡練豐刻工精良,雕刻作品空間層次深遠,啡刻逐漸轉向注重細膩繁縟,風格頗有不同。一塊方不盈尺的磚坯上滿、刀法渾厚樸實大方的磚雅個面的布局也采用了立軸和于卷式的章的透雕可以超過十個層次,整法,顯得更加端莊嚴謹。
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明代磚雕的風格粗獷、稚拙而樸象明未清初,由于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新趨軍城繁高、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在尺余見方,摩不及小的磚壞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從近最到遠朵,前后透視,層次分明,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磚雕是以磚作為雕刻對象,它介于石雕與木雕之間,具有石雕和木雕的特性,而且經濟實惠、省工、刻工細膩、題材豐富、裝飾效果樸實,在民居中大受歡迎。
磚雕從石雕發展而來,又兼有木雕的精點,其有三大特點:①具有石雕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細膩刻畫。呈現剛柔與質樸清秀并存的特色;②磚雕材料是青磚.它與墻體材料相統一,使建筑與裝飾渾然一體;③)磚雕用于室外環境,經打磨處理的青磚有較好的耐腐蝕性和裝飾性。[3]
四、結語
徽州三雕是我國豐富文化遺產的一處縮影,它濃縮了千年來徽州一帶的民俗民風,同時也表達了徽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罩萑褚云洫氂械乃囆g特點及尚儒的思想內涵,成為徽州民居的重要元素,也在當今社會向世人證明了它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孔益成.木雕工藝的傳承與雕刻技法探析[J].藝術家,2020(03):160.
[2]吳鋆.傳統石雕的創新與發展[J].天工,2020(02):124-125.
[3]程之尚,閔雪.徽州磚雕的功能與傳承探析[J].大觀(論壇),2019(09):37-38.
作者簡介:
袁爽(1985.02-),男,漢族,山東曲阜人,碩士,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
課題信息: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徽文化視域下的三雕人物服飾造型與紋樣研究》(編號:SK2018A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