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高專院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強調工藝技能實踐性、針對服裝企業輸出工藝技能型人才的實踐應用工藝技能型專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教學內容與現代服裝企業需求的全面對接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問題本文提出以職業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方向、構建以服裝工藝為主導的模塊化教學體系教改觀點,并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中收獲了優異成果。最后根據地域特點,提出了以地域文化為重要補充的觀點。
關鍵詞:高職高專;服裝設計;教學改革;服裝企業
導 ?言
我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高等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已有約四十年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從內容形式發展、設計方式方法、為服裝企業提供服裝工藝技能型人才等方面都有巨大進步,同時取得一定成果,但服裝專業教育仍存有與服裝產業、服裝企業發展不接軌的情況,主要體現為校企培養人才不匹配。
究其原因是我國服裝行業在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規模發展迅速、企業逐步進行升級,越發重視產品質量的提高,設備與技術升級也逐步稱為趨勢,而隨著大批新工藝、材料及設施投入與運用,及“互聯網+”的興起,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專業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與此同時服裝專業教育仍舊提供著相對滯后工藝技能培養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專業素質、技能培養方向單一,各學科的學習相互獨立,專業知識的學習呈現斷層式,學生綜合專業素養難以提升,使得培育的服裝專業人才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低,就業對口率低。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教學改革步伐,以優化服裝專業教育。
一、職業導向為前提,確立人才培育目標。
作為各類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場所,高職高專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從產業、行業、企業入手,以職業就業為首要前提。高職高專院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具有特殊性,從設計到成品間的各個工藝及步驟均要熟悉,從培養目標分析,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是要求從事服裝生產的人員必須有較強的工藝技能能力。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要以適應現代服裝企業工業化生產和服裝市場商業快速發展變化為明確的培養目標,以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服裝人才作為方向,結合服裝市場的需求,要從服裝工藝技能學、成衣制作、成衣設計、服裝數碼等多學科角度研究服裝設計和工藝技能中的各種理論及實際問題,在各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名中將服裝的工藝技能和商品性緊密聯系起來,培育工藝技能專業全面、適應能力強雙向人才。
綜上分析,本文提出了高職高專院校應以服裝工藝技能為培養方向的專業建設和教學理念,將服裝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育與我國服裝產業和市場需求相匹配的、工藝技能素質高、基礎能力扎實、專業全面的人才。
二、教學改革對策與實踐教學
2.1教學模式改革——服裝工藝技能為主導,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
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方面,應以服裝技能培養為主導,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以解決教學上理論性知識的課程較多、實操課程較少且循序漸進性差、專業課程聚散不一,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差,服裝工藝技能的訓練得不到強化等問題。高職高專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研究,不僅要針對現代高職高專存在教學內容與安排問題作出分析,還要對教學內容問題進行改進并對教學安排改進后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深入的解析與研究。因此,院校在進行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研究時,應將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設為主要目標,以增強學生服裝設計理念為導向,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工藝技能能力從而使高職高專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內容與服裝市場接軌。
具體方法為課程模塊化:課程細分及同學科相繼進行、不同學科同步進行,如表2-1所示,將服裝工藝基礎、立體裁剪、成衣設計與制作三門課程進行細分為初級與進階兩部分,初級課程著重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進階課程則進行具體服裝品類的制作練習,從而實現理論課程向技能課程偏重、專業課基礎向專業課技能偏重,最終使技能能力得以提升。其次對授課時間進行調整。例如,服裝工藝基礎進階課程與立體裁剪、成衣設計與制作課程在同學期同步進行,以便將學科集聚并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便于學生熟悉設計至成品間的各個工藝及步驟。實現以技能能力為先導、教學內容結構為依托、畢業設計成衣為結果這一整體連貫的教學形式,完成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
科學合理地配置理論課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各學期均安排設計、工藝、技能的實踐與培訓教學環節,體現高職高專院校以實用技能為主的目標導向原則。
構建專業課程模塊,完善技能型課程的建設。根據服裝市場對人才的技術要求與服裝未來知識與技術發展特點,做好服裝技能培訓的知識與技能儉學內容與安排模塊,依據不同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技能,并從設立的優化組合中尋得最佳的教學培養方式,以服裝技能課深入課程建設為抓手,實現專業技術人才由服裝技能弱向服裝技能強的過度,完成技能型人才的養成,建立能夠對接現代服裝市場需求的人才,完成高職高專的教學研究的推進。
2.2教學內容改革——更新課程內容,創建綜合設計能力
《2016年中國服裝行業分析報告-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指出我國品牌服裝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批發商時代、零售商時代和品牌商時代。現階段我國服裝產業正處于高級成長期——品牌商時代,在此階段企業對服裝從業者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主要體現在服裝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更高的綜合設計能力。同時研究指明,我國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及總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三。[1]可見服裝從業者的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較大缺失,針對這一現狀,院校需積極開展服裝教育教學改革,而課程內容是學生最直接的知識來源,故課程改革的重點在于課程內容的更新。對此,應依據服裝企業對服裝人才的需求情況更新課程內容,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的綜合設計能力。
如表2-2所示,將服裝設計概論課程內容更換為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三個設計專業基礎學科,為后期的成衣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將立體裁剪、成衣設計、服裝工藝基礎內容進行細化,以便進行漸進式教學,提高服裝專業人才的服裝設計、版型設計、工藝設計多方面的設計能力。同時,將選修課程——服裝數碼設計——轉為必修課程,加強電腦課程的培訓,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強審美能力、設計繪圖能力的培養。
2.3實踐成果
依據服裝企業人才需求,以職業就業為導向,確立了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調整與修改,并在實踐教學中獲得了顯著的成果——一、在各類技能、設計比賽中學生取得的了優異的成績(如表2-3所示);二、據學校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至2018年間,服裝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及專業對口率情況呈上升趨勢。
三、結論與展望
3.1結論
通過教學內容與課程結構的優化調整,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兩個方面,以《服裝設計概論》、《服裝縫制工藝》、《成衣設計》、《服裝數碼設計》四門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為突破口,帶動整個工藝技能課程的發展與完善。
并教學實踐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成果:1.學生能獨立完成服裝設計的完整步驟,即從設計到成品。2.課程改革培養了多個優秀的畢業生的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也獲得了相對應的提高。3.服裝教學體系的完善符合服裝市場的人才需求的走勢,教學改革是行之有效不可缺失。但對于教學內容的發展與探究,我們應時刻深化改革,做到符合現代技術化、信息化的時代主題探究。
3.2展望——以地域文化為補充,打造專業特色
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廣西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有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西接中南半島,位于泛北部灣、泛珠三角和大西南三大經濟圈的結合部,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樞紐城市,亦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前沿城市,享有顯著的地域優勢。從城市建設角度分析,南寧已擁有較為交通網絡,各路交通基本建設完成,可以發揮其地理位置的優勢,給服裝設計專業地域文化上的補足。從產業角度分析,廣西區內服裝商貿發達,紡織服裝加工制造業基礎薄弱,但是世界最大的生絲原料產基地之一,繭絲綢行業的發展未來可期。從民族文化角度分析,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有多個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其中世居名族包含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此外還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擁有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可為學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提供大量的民族服飾文化類教學資源。對此,近期可從民族文化入手,對廣西區位的多方優勢加以利用,打造獨具地方民族特色服裝設計專業。
參考文獻:
[1]高 敏.談服裝教學與現代企業需求的整合[J].現代農業,2019,[11];96-97
[2]謝 青.基于市場導向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策略探究[J].大眾文藝,2018,[16];201-202
[3]劉霞鳳.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研究與探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5,[16];135-137
[4]吳學云.以市場為導向探究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J].藝術科技,2017,[8];352-353
[5]趙平.堅持藝工融合構建新時期服裝人才培養體系[J].紡織教育,2009,[5];31-33
作者簡介:
全艷麗(1982.5—),女,侗族,籍貫:廣西柳州,單位:廣西演藝職業學院藝術工程學院,專業:服裝藝術設計,研究方向:服裝營銷策劃。
資助項目:
2010年度廣西演藝職業學院校區級B類科研項目《高職高專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0JGB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