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偉
摘 要:影視藝術人才作為文藝及媒體工作者,是現代傳媒事業的建設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不僅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還應具備很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綜合素質。在創新和變化的過程中傳媒專業的高等教育更應該尋求新的分類、分層,各盡所能、各有所為。影視藝術適用性人才“學產研”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為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依據和可能。
關鍵詞:影視藝術人才;素質教育課程;構建
引言
科技的發展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不同時代的技術發展水平不同,人才培養范式也不同。隨著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信息生產和傳播日漸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發展深刻影響著戲劇影視作品的生產和傳播。智能終端走進普通生活,戲劇影視的生產和傳播日趨多樣和智能。智能媒體技術驅動下的戲劇影視產品需緊跟時代,生產出更多適合用戶需求的戲劇影視作品。智能媒體技術介入戲劇影視創作,必然要求戲劇影視人才具備智能技術相關知識和素養。鑒于智媒“融”的特點和戲劇影視的創作要求,戲劇影視人才在培養上應發揮 “協同”培養的優勢,與智媒體發展“同頻共振”。戲劇影視人才的協同培養,可以實現跨學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復合的應用技能。智媒體時代的戲劇影視人才培養新范式,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形成學科協同、高校協同、學界與業界協同、區域協同、國際協同的合力,從而提升戲劇與影視人才培養的效果。
一、素質教育意義
(一)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這是總書記從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出發的戰略高度,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指明了目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當前,我們的任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歷史使命的實現,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素質教育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提高人才培養的關鍵,堅持德育第一、能力第一,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他們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準,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這是我們的事。
二、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素質教育課程構建
(一)校企協同:瞄準戲劇影視人才市場需求
人才培養離不開市場。戲劇影視人才的培養也要瞄準市場。智能媒體時代,戲劇影視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反饋的信息,與行業部門、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清單”,建立供需雙方協同培養機制。有了行業人才信息的數據庫,與人才需求單位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就能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具體培養上,戲劇影視人才培養要打造創意創作+新技術+品牌推廣+產業運營的全流程實踐平臺,實現高校與企業協同培養。通過與行業常態互動,以多種形式搭建全流程實踐平臺,實現從理論到實踐技能轉化。以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為例,該學院作為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的非學歷影視教育高等學院,進行影視教育供給側改革,力求實現影視教育和產業零距離,以產業驅動教學培養國際化影視創制人才。校企協同培養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模式,是新時期戲劇影視高校應用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大力發展智能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校企協同培養模式對當前戲劇影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以賽促教促學促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力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范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要素的有機組合,最終的實施效果要落實到被教育對象本身,提高其自主學習力和發展潛力。要讓影視專業的高職院校學生覺得策劃、攝影、布光、錄音、后期剪輯等工作是有趣的,能夠讓他們開心“玩”起來的,有參與感、成就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同齡人同層次的比賽,讓學生在競爭中,認識到自身不足,在競賽中成長,從而激發其原創能力和自主學習動力。高職院校影視專業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指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主辦的金鵠電影節,也可以報名參加各省多媒體大賽、各大本科院校舉辦的電影節、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如果作品足夠優秀,還可以走出國門,參加國外電影節展映。教師也可以將大賽與課堂教學相整合,以大賽相關主題,作為學生平時課堂作業的要求,從而鼓勵更廣泛的學生去參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效果。
(三)構建實踐課程體系
根據《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與專業介紹》,要把傳媒專業的教學實踐和實踐要求作為體系建設的重點,注重應用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應加大專業課程實踐環節的設計,以過程性評價取代原有的課程評價標準。提高專業核心課程實踐的比重。在闡述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將其實踐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傳媒學院要與多家電視臺、傳媒公司合作,簽訂實習基地合作協議,分期分批送學生到實習基地,并派出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到實習基地指導,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為保證學院自主創辦的網絡電視臺的正常運行,學生可以到電視臺進行實際工作,這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習機會,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創新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創新創業”的不斷深化,藝術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將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人才,也是未來就業市場需求的重點。提高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素質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素質教育方法,優化素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全面滿足影視藝術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需要。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和學生特點,東北師大人文學院傳媒學院以專業為單位下設多個不同的專業方向,同一個專業既設置專業通識課,同時針對培養不同方向人才的需要設置專業方向課。在扎實專業基礎的同時,針對性地學習某一個專業方向,學精學實。通過這種培養模式,使學生學到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獲得更多的實踐渠道,旨在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達到一專多能。
(五)深化日常管理
規范的日常管理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基礎的養成作用。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都已進入成年人的行列,一言一行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有些學生并不能自覺地管理好自己。經過了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有的學生到了大學放飛自我,無法自律。學校規范的日常管理在保證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進行集體感和紀律感教育,幫助學生慢慢形成一個良好的自身素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常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嚴格的上課出勤管理,宿舍管理和及時的衛生整頓;定期排查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通過日常的活動糾正學生不良的語言和行為習慣。
(六)明確影視人才就業方向,分專業改革課程設置
不少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就高不就低”的思維慣性,不切實際的人為拔高人才培養目標。某些高職院校的影視編導專業將就業方向定位于院線電影的編劇導演,要知道這已經達到了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的人才培養較高層次目標。高職院校的學生或許有一些極具天賦,再或者經過歲月打磨能夠有所成就,但是高職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目標應具有普適性。高職院校應該從行業分工出發,考察當行業現狀,了解地影視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結合學校自身辦學實際,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急需人才為目標,重新修訂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時,應適當增加實踐操作類課程比例,帶領學生探訪影視劇組,邀請業內資深人士現場教學,引入真實項目,進行實操訓練,鼓勵學生參加比賽,激發自主學習積極性。學校也可以打破傳統的專業設置方式,大一進行影視基礎理論培養,并適當進行實操鍛煉,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大二開始,根據影視行業的工作環節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以工作室或師徒制形式分小組授課,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并深入學習。
結語
智媒體的萬物互聯、智能傳播以及與用戶緊密互動等特點,使得智媒時代戲劇影視作品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渠道必然發生改變。戲劇影視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突出專業藝術特色,更需要結合智媒體時代的特點進行創新。沿著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戲劇影視人才,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要想吻合行業發展需要,就要進行協同培養,使智媒體技術與藝術有機融合。智媒體技術下的“協同培養”要充分利用智媒體“融合聯結”的特點,不僅能整合各種資源,優勢互補,還能聯結學校、社會和國際等多方力量,共同培養戲劇影視人才。因此,“協同培養”為智媒體時代戲劇影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當然,對戲劇影視專業人才“協同培養”的探索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前進的,相關高校或培養單位唯有不斷強化對智媒體時代各方協同培養的重視,才能全面推進戲劇影視專業的整體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高凱,王秀峰.新媒體環境下影視制作與傳播的發展路徑[J].科技傳播,2018(16).
[2]張宗偉.新時代中國特色戲劇影視學科建設的“四通”原則[J].當代電視,2020(03).
[3]蒲劍.中國電影產業的人才短板及對策[J].現代傳播,2016(7):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