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婧
(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九龍坡 400050)
2019年,是我工作的第11年、班主任工作的第7年。7年來,我體會到做好班主任老師最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尊重學生的個性,教育事半功倍。
“胡老師,真的很感謝你,我可以叫你婧姐嗎?”這條短信出自于一個曾經要跳樓的學生。她特別喜歡化妝,我強行沒收了她的化妝包,并對急的掉眼淚的她視而不見。就在我剛轉身,她一只腳已經伸出五樓陽臺的欄桿外。那天我徹夜未眠。第二天跟韋歡交心的談了一次。“愛美之心,老師是可以理解的。老師昨天不對,沒征求你的同意,就強行收你的東西,老師向你道歉。還有,昨天的事情,我要告訴給你的爸爸,他有義務了解你在學校都發生了些什么。”“嗯,好的,老師,我以后再不會這樣了”。看著她純真的笑臉,我深深體會到:對著學生的心靈,你喊“我尊重你”,回應就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回應就是“我理解你”;你喊“我討厭你”,回應絕不會是“我喜歡你”。此后,我一改急躁的毛病,和學生說話的方式、態度。再后來,就收到了開篇時的那條短信。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夫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在社會看來,中職生是中考的“淘汰者”,行為習慣差、思想消極……。然而這一切是源于學生自卑、缺乏關愛。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我告訴學生:每天對自己說一次“我真的很不錯”。我也每天找尋他們獨特的閃光點:優點是融化冬雪的暖陽,缺點是蝴蝶蛻變前的掙扎。我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每一次活動,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喜歡唱歌的同學,鼓勵他參加校園歌手大賽;普通話好同學,培訓他參加“文明風采”的演講比賽;擅長短跑的同學,鼓勵他參加校運會;會畫畫的同學,安排他辦手抄報;想展現自己的同學,安排他和我一起主持班會課……五個手指,各有長短,但握在一起,就成了強有力的拳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則令而不行”。為了讓學生早上準時,我堅持每天早自習提前十分鐘到教室;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每次班級活動我會主動融入;參加比賽,缺乏信心的學生,我說“你看,老師也要參加比賽。別怕,我們一起加油!”為了改變愛化妝的女生,我當面把自己的指甲油刮掉;讓學生晚自習不玩手機,每次晚自習時都自備一本書,帶頭開展班級讀書活動……走上三尺講臺,我們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
中職生普遍存在自卑、抗挫性差的特點。班上46人當中,留守學生18人,單親離異家庭15人,還有一人父親在服刑。我特意準備了以 “親情”為主題的系列班會和以“技能提升”為主題的系列班會。收集了每位家長的工作照或生活照,制作成了VCR,讓同學們體會父母的不易;設計電話現場連線環節,讓同學們直接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匿名寫在事先準備的彩紙上,從中選出了三個高頻關鍵詞“朋友不信任”、“父母吵架離婚”、“沒有目標”,組織分組討論,互相想辦法。這樣的班會,吸引了學生,也吸引了很多領導和同事,學校微信公眾號,QQ空間里,看到了不少同學談感受;拉近了孩子和家長的心的距離,我也成為了孩子們的“婧姐”。
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在“潤物細無聲”的滋潤下,我想讓孩子們記住:一只小小的螢火蟲也能在夜空中劃出最美麗的痕跡,閃出最亮的光芒!
孩子被當做是社會或父母的附屬品,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個性價值,對父母和教師只有絕對服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奧地利哲學家馬丁·貝爾關于教育的論述貫穿著一種“我與你”的思想。“我—你”關系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人格上平等的、互相信任的關系。這種人與人互相尊重信任、人人平等的思想,對我們正確處理師生關系以及發揮教師榜樣育人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學生要成長,班主任更不能停止成長。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你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是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認識到你是教育者,是他們的引路人,是他們的榜樣,要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則令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