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滟
(重慶市武隆區火爐中學 重慶武隆 408500)
在重慶市第三期農村中小學領雁工程武隆區火爐中學已經兩年了,很榮幸去年參加了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舉辦的2019年重慶市第三期農村中小學領雁工程優質課競賽。雖然本次競賽與領獎臺無緣,但是卻促使了我的成長與反思。
“不打無準備之仗”,本著認真參與的精神,在準備階段同教研組的前輩們一直通過磨課來尋找我在教學中的問題。《力》的第一次課堂是在初二一班開始的,這次的課堂我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設計課堂,將學習分為四個方面:自學、實驗、檢測及討論。在課堂結束后的磨課討論環節,教學經驗豐富的陳世倫老師向我建議到:既然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那么就應該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那么以學生為主的課堂要怎樣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呢?《禮記》談反躬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前行的動力。我決定放開雙手放開課堂,讓孩子們自己朗讀課件內容。比如在第一個環節介紹學習方法的時候,由我提問“在平常的課堂中同學們都是接受老師的講課,但是在本節課中一個知識點我都不會講,那么同學們怎么學習呢?”引入課堂,邀請學生朗讀課堂的學習環節“自學、實驗、檢測、討論”以引起孩子們的重視。然而結果如何呢?
時間到了第二次課堂。力這一節內容更多的是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歸納力的概念和特點。如果采用我組的“授之以漁促學力,主動意識伴我行”的學習方法,將檢測放入課堂環節中,則過于強調學習成果而忽視了學生主動學習,也就是會積壓孩子們動手動腦理解概念的時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縱使已經在我校實行了兩年的“4個環節”學習方法,我們也毅然的選擇采用傳統教學的“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即“25+15”模式。
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二者之間的差距又一次出現。幾次磨課之后,這一次難為我的,居然是我的母語。力的概念是“將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稱為力”,但是在課堂實際中我卻發現孩子們并不能理解“作用”這個詞匯。這也是理想主義的新教師與貼合實際的老教師之間的差距,是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們理解概念。不得不慶幸自己始終堅持每節課都到我的師父代春梅班級里聽課學習。我終于思考出答案:通過身邊的生活現象結合物理教學幫助孩子。課本中解釋道: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都是作用。于是我決定利用這幾個詞匯對應的動作幫助學生理解“作用”。比如給每位同學分發氣球,并請他們采用自己的方式“玩”氣球。有的同學選擇將氣球扯大,明白了“扯是用手拉氣球,拉是一種作用”;有的同學選擇將氣球吹鼓后用腳踩氣球,明白了“踩是腳壓氣球,壓是一種作用;有的同學選擇吹鼓氣球后將氣球拋起來,明白了“拋是手抬氣球,抬是一種作用”;有的同學更是兩兩組合在將氣球吹起來后相互推氣球比一比誰先將對方的氣球弄破,同時在小組游戲的過程中也明白了“推也是一種作用”等等。從而總結出作用這一詞匯多種多樣的體現,進而總結歸納出力的概念。
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中的每個細節都應當受到關注和優化。教師的舉手投足、語言表情等也能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在之后的磨課中,物理組的同事們開始對我的細節進行提醒建議。畢竟,作為教師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學生感官的刺激條件,都會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比如在孩子們玩耍氣球的時候,有的同學可能會將氣球弄破。這個時候究竟應該是為了避免課堂秩序的混亂及時對學生這一行為進行批評呢,還是鼓勵學生采用其他玩耍氣球的方式呢?我的選擇是在玩耍前鼓勵學生采取盡可能多的方式玩耍氣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直接選擇破損氣球,而且能使孩子們從多個方面理解作用這個詞匯。不僅如此在玩耍前我還強調了這一環節的時間,從而避免課堂秩序的混亂。據新課程理念,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游戲采取的方式不同當屬正常。如果因為一個插曲就批評學生未免過于武斷。在真實生命里,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選擇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們的信心,而不是輕易批評從而打擊孩子們的信心。
在這次競賽中我還認識到:教學中教師的思維習慣、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態度等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教學的實效性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譬如,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設計對學生的物理表達習慣和書寫規范性就起著很大的導向作用。而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板書就比較隨意,凌亂、潦草,例題講解也不太注意書寫的規范性。這不僅影響學生對課堂環節的記憶、對知識點的掌握,而且由于學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強的,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作業和試卷當中亂寫亂劃、不認真、不規范。于是我重新設計板書,按照課本內容分為幾項大點并且將每個板塊的重點部分批注在旁邊,幫助孩子們從關鍵詞把握課堂內容。
雖然對于領獎臺來說這次競賽是失敗的,但是這次賽課對我自身的成長來說卻是成功的。在競賽之后,我將這些方法應用到了教學實踐中去。板書做到工整認真、整齊美觀,解題準確規范,一絲不茍。漸漸的,學生的作業和試卷也開始工整、規范起來了。并且我多次利用環境資源和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將物理回歸到生活中去。躬身自省,砥礪前行,我將把同事們的建議和自身的反思作為前行的動力,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用真誠的態度和智慧的語言去啟迪、激勵學生的心靈,用科學的思想和正確的方法去影響、感染學生的行為,繼續努力的提高自身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