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雅
(福建省晉江市季延中學 福建晉江 362216)
單元教學法,就是將與某一知識點有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以單元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講解,使學生在學習中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單元教學,提升學生生物學習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探究。
生物單元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效果,強化課堂理有效性,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明確每個章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以此保證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進行教學內容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或者教學大綱的形式,凸顯出教學重點,使教學分析過程變得更加直觀,然后將包含的基礎概念、結構等呈現出來,為高效教學活動開展打下堅定的基礎[1]。
以《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單元為例,該單元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細胞膜、細胞器及細胞核。這一單元內容是必修一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了解細胞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細胞核、細胞器、細胞膜這三點內容中的教學重點,明確哪些是學生必須掌握與了解的知識,然后進行教學設計,以此保證教育的科學性。如細胞膜這一章節內容,主要講述了細胞膜系統結構和功能,屬于細胞知識的初級階段,該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細胞膜制備的方法,學會臨時裝片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能夠應用專業的設備觀察細胞膜。其中細胞膜的成分功能、細胞膜是細胞生命系統邊界重要意義,這兩點內容是教學的重點。在單元教學中應突出這兩點內容,并為學生提供實驗探究的平臺,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掌握基礎知識,學會靈活應用。
目標是教育活動實施開展的指導方向,也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新課程教學要求,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學習活動開展提供動力與支持,以此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邏輯性[2]。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同時能夠優化教學效果,實現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可以圍繞三點內容進行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在知識技能目標設計中突出學習的重點,過程與方法則是標注出如何學習,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情感態度則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哪些好的品質等等,以此實現高質量教育的目的。
例如,進行《基因的本質》內容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以下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了解DNA分子結構、明確DNA分子是如何復制與運動的。過程與方法: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實驗探究與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單元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對人體遺傳物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基因的本質產生正確的認識,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與人生觀念。確定教學任務后,則選擇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上實施,為高質量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依據。
在單元教學中,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變化,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并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采用灌輸的方法進行課堂活動,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性。在單元教學中,需要改變灌輸教學模式,結合課本知識,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教育工作,如合作學習、情景教學、自主探究等等,將此落實在單元知識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單元知識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3]。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教育工作穩定進行。
例如,學習《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視頻探究的方法進行基礎知識教育工作,將教材內容以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不同物質是如何通過細胞,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當視頻播放結束后,對學生問道:哪些是大分子,哪些是小分子,運輸方式有哪些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就教材知識與觀看到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總結,回答教師的問題。該方法的運用,將學習過程變得簡單清晰化,提升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學習理解能力提升。
與傳統教學不同,單元教學模式涉及的知識點與內容較多,課堂教學中需要改變以成績為主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課堂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及學習熱情地進行討論分析,借助此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進行個性化教學,使學生在教師多元化評價中健康成長。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對單元知識的學習理解情況或者運用情況進行分析,使學生在彼此評價中認識到自身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提升課堂質量,使單元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單元教學中,改變以單篇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升對課本整合運用的重視,使學生在學習中知識構建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通過單元知識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創新及多元評價的方式,提升單元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中綜合素質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