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汪 超
(重慶市云陽江口中學校 重慶云陽 404506)
綜合素質是指是“作為一個獨特個體所呈現出來的內在、有機、互融的整體性素質,它涵蓋了德、智、體、美等諸多方面[1]。”美國戴維拉齊爾在《多元智能與量規評價》中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每個人的智能都有不同的特點,且每種智能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因此評價也要多元化[2]。素質教育要求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故綜合素質教育評價的內容、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既要注意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要關注學生全體的發展,可持續性、全面的發展。“綜合素質評價就應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引導學校把育人目標覆蓋到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3]。”
“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是發現和培育良好個性的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是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旨歸[4]。”我校在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宗旨之下,針對不同的學生展開個性化評價。
①多樣化的評價主體及方法。我校在實施評價的主體上,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傳統的教師評價外,還有學生、同伴、班委會等;在評價的方法上,除了考試之外,還采取教師評語、自我評價、成立班級小組進行小組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努力實現評價的全面化、多樣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特長優點與不足之處,鼓勵每一個學生保持優點,改進不足,進而實現每一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方位發展。
②個性化的評價內容。在評價內容上,我校針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
優等生,教師往往只關注其學業水平,忽略其身心健康。優等生可能因為來自學業或成績的壓力,存在焦慮、抑郁等現象。促進優等生的全面發展,在其學業評價方面應該予以鼓勵,而在其身心健康、社會實踐方面應該給予更多關注。
藝體特長生,因其學業要兼顧藝術與文化兩個方面,其評價方式則兼顧藝術與文化兩個方面,藝術生往往在美術、音樂、體育方面較為優秀,評價之中對其藝術特長予以肯定,又不能忽略文化方面的指導。
綜合素質評價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一改傳統的思維,對學困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針對學困生,通過評價鼓勵其學業發展,發現每一位學困生的優點,讓學困生充滿信心。
總體而言,我校在實施素質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一,于學生而言,有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的彰顯。我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爭取讓每一位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尤其是對于學困生而言,在多方面評價之下,他們收獲了鼓勵與關注,建立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對教師而言,實施綜合素質教育評價,教師開始關注全體學生,教育教學方法也得到改變與提升。綜合素質評價促進了我校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及教學方式的優化,教學評價方式更加合理。
第三,于學校而言,在堅持素質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有利于學校跟隨時代發展,滿足新時代人才需求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教育方式,跟隨時代的發展改進教學模式與理念。
然而,由于地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農村地區,綜合素質評價依舊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農村地區的學校,傳統教育思想一時難以徹底改變,在老師和家長對高考的極度重視之下,實施綜合素質教育評價依舊會存在向高考靠攏的情況,對學生的評價仍然會向分數看齊,而對分數以外的評價則會處于一種輕視狀態。因此綜合素質教育評價實施不夠徹底,評價過程偏于“形式化”。
我校在推行綜合素質教育評價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啟發。
實施素質教育改革,要關注到全體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的全面發展。學困生往往被教師忽視,但其實學困生只是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他們往往具有其他優秀的人格特點。在實施綜合素質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只要給予學困生足夠的關注與鼓勵,這些學生往往會重拾學習的信心,發現自身在除學習以外的人生價值,從而在學習及生活中取得巨大進步,甚至會轉變為優等生。
在我校實施的一系列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只是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范圍。家庭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把家庭成員對學生的評價納入素質評價范圍。應鼓勵農村地區的家長轉變“唯分數”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與學校一起關注學生的身心、學習、實踐的全面發展。
在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之中,應合理調整綜合素質評價中各方面的關系。在面臨高考的要求之下,合理安排學業評價的比重,不能將綜合素質評價“形式化”。教師、學校應合理協調綜合素質評價的各方面內容,將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宗旨貫徹落實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