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興國 田春艷 陶忠祥 紀義國
(空軍航空大學 吉林·長春 130022)
初級教練機訓練是目前世界各國培養飛行戰斗員的入門訓練。目前我國的初教機訓練新大綱即將全面實訓,結合新大綱的實訓,應該將原有的教學方式、教育方法進行增加和調整,將新大綱標準和要求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訓練中。提高訓練質量,幫助學員度過前期的不適應階段。
與其他的飛行訓練和改裝階段不同,初教機階段是一名飛行學員真正開始接觸飛機、了解飛行的第一階段。目前,我國的飛行初級教育均是以初教六型飛機作為起步,然后逐漸以向其他機種改裝作為延伸。初教機階段,我們可以將其比作通識教育中的小學階段。從一名門外漢變成一個初學者。筆者認為,飛行的職業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從了解到掌握,最后到通達。作為教育者,我們都希望學員將通達的階段無限制的提前,使學員較快程度上的對某一機型達到通達的狀態。然而筆者認為飛行教育通達是最終目的,重點在于“了解”的啟蒙階段。而作為初教機教學而言,我們要加大延長“了解”的階段,才能夠使得整個飛行的職業生涯的“通達”階段到達得更早。縱觀整個飛行的職業生涯的學習階段,在“飛之初”這個重要階段,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飛行養成,飛行學習中段強調飛行技術的培養和提高,在學習后段強調飛行實戰化和特殊化教學。這樣在初教機階段幫助學員強化飛行養成,養成良好的學習飛行的思維和方法。在高教機階段利用初教機養成的飛行學習方法進行亞音速飛機的通用技術學習。最后在通用技術學習完成后進行戰術改裝和實戰化訓練。
很多學員在飛行初期會進入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對飛行這個職業規劃的誤區,初教機科目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成為一名空軍戰斗員,初教機只是通用技術的一個階段而已,學員在掌握了通用飛行技術之后,只能說明成為了一名飛機駕駛員,并不是一名戰斗員。在通用技術的基礎之上進行戰術科目的技術改裝,加上戰術思維的理念改裝,才能最終完成這個職業的培訓。第二個誤區是學習的是飛行技術,但并不清楚什么是飛行。雖然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飛行有了新的認識,但是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初期并不清楚自己在學習什么這會對學習飛行產生一定的影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思想的主動性和被動型。了解才能夠主動的去學習,不了解只能夠照葫蘆畫瓢,如果學習的快,就會快速度過這一段空檔期,如果進入角色比較慢,就有可能到了淘汰的邊緣。教育者都會立志于在保證淘汰率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標準,這樣也可以減少一些由于盲目導致的不必要的淘汰,變相提高了教學質量。因此,在學員進行基礎教育和航理教育之后,學員要在下團之后上好飛行的“第一課”,讓學員明確職業的規劃,了解飛行,認識飛行,同時展現飛行團的飛行特色文化,堅定飛行事業心。
為了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我們越發不提倡“填鴨式”“保姆式”的教育方式。而初教機訓練是初級職業教育,學員并沒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幫助學員進行飛行技術的學習,所以在飛行階段初期,讓學員進行完全的自主是沒有辦法幫助學員掌握飛行技術的。手把手、一幫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夠幫助學員在飛行初期具備飛行技術動作的儲備,幫助學員樹立飛行養成。學員在初教機階段所樹立的飛行養成一般是不會再有大的改變的,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將伴隨學員的飛行生涯。所以在初教機階段,初教機教員能夠做到的是“授之以漁”,而目的是幫助學員更加順利的完成高教機和改裝的學習,以最快、最扎實的標準達到“通達”的目標。
在全軍深化院校改革創新的同時,各飛行院校也進行了教學管理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其中,強調最多的就是學員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這其中自主學習是幫助學員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在基礎知識上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在飛行上也同樣可以。而面對學員飛行經驗薄弱的實際情況,學員可以在任務規劃、風險防控、教學進度上進行自主學習和管理,提高學員的獨立性。
“依賴”是學員在初教機飛行的主要心理狀態。對于飛行實踐而言,學員只能夠完全依賴飛行教員來進行學習。這在初教機訓練階段的初期和中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教員要有意識的幫助學員在飛行的中后期改變“角色”,由學員對教員的“依賴”轉化為教員對學員的“依賴”。學員多學、多講、多問,將前期積累的飛行經驗運用到后進科目之中。例如前期對于特技動作的學習運用到對于儀表飛行的學習,晝間起落航線飛行和儀表飛行運用到夜間起落航線飛行。讓學員在傳統教育方式產生積淀之后利用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強化學員的飛行養成。
學員在飛行初期要幫助他們強化“印象”,雖然學員的整個飛行習慣、孤僻動作都是由飛行教員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夾雜穿帶的。這就會導致標準相同但是人人飛行都具有差異。這種矛盾的現狀就需要學員和教員的雙重努力。學員要將書本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飛行相結合,做到理論和實際互查互檢。教員則是要發現總結自身的孤僻動作,在教學上盡量避免和克服,并幫助學員樹立正確的印象。然而這并不代表頻繁的更換教員是好的選擇。很多學員頻繁的更換教員,這會使得飛行的個人標準不夠統一,這對于教學而言無疑是百無一利的。
小到進入座艙的動作、開關電門的手勢,大到學員使用設備的方法,檢查設備參數的時機,這都是飛行養成的體現。“養” 在思維上,“成”在實踐中。飛行并非兒戲,飛機也不同于汽車,每一個操縱的動作都必須是過腦過心的,思想上的疏忽和不重視會為之后的飛行埋下隱患。根據安全理論瑞士“奶酪”模型的觀點,我們將飛行問題的發生,放在初教機、高教機和改裝機三個層面上,在初教機階段養成越好,留下的問題和隱患就會越少,這在之后的飛行階段中會起到更大的防御作用。
新大綱即將進行全面實訓,在新舊大綱的訓練科目和訓練時長上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同樣符合了對于初教機“啟蒙階段”的養成。增加基礎科目的訓練時長是在幫助學員強化基礎。基礎越牢固、才能夠更好的向上發展。避免出現基礎不牢,學到一半再返回來重新學習的局面,既耽誤人力物力,又耗費時間,拖延進度。新大綱要求學員要熟練掌握飛行基本操控技能,掌握飛行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戰術意識和一定的飛行專業能力。同時,新大綱在學員地面教學上強調自主準備、任務規劃和理論運用等能力素養的提高。強調在飛行訓練的中后期獨立完成飛行準備。
面對安全,切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思想。飛行安全是貫穿飛行員整個飛行生涯的。從每一次飛機離陸,到最后的著陸滑回。每一個操縱動作上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初教機學員在飛行之初不了解,對于高度、速度的意識還不夠強。往往很多學員都認為飛機在天上都是受自己掌控的,不會出現低于底邊安全高度的情況,更不會發生兩架飛機危險接近的情況。對于此類現象,飛行教官在平常對學員操縱要領和注意力分配的教學時,還要在動作間隙為學員強化安全意識。安全與其他的操縱動作有所不同,它不可能通過某一節課或者是某一階段的教學就幫助學員養成飛行安全意識。只能通過日常教學的不斷強化深入幫助學員了解“安全”的定義。
基礎的從檢查調整發動機溫度、檢查和調整設備使用開始。進而態勢感知、全局意識的培養。都是為了保證飛行環境的安全穩定。尤其像夜間儀表飛行、編隊飛行等安全難度系數較大的科目,就更加強調態勢感知的培養。新大綱的改革實施,增加了對于航行單飛和夜間儀表單飛的科目,夜間操縱設備、飛行觀察較白天相比都不方便。而航行單飛學員要脫離本場進行長時間的飛行,這對于學員對于安全的要求就更為嚴格。所以,和其他科目的階段性教學特點不同,飛行安全的教學是貫穿整個初教機教學階段的。教員們也不斷強化學員對于高度、速度、前機等方面的注意力分配,就是為了在科目訓練中保證飛行安全。
對于初教機階段的教學,啟蒙教育要先于飛行技術教育,并伴隨著飛行技術教育,這樣可以幫助學員養成良好的飛行習慣,樹立正確的飛行導向,實現教育質量的提高。
初級教練機階段是對以后的學習起到引領的作用。作為教育的本身,啟發學員的思維方式是幫助學員學習飛行的更有效途徑。這更加的需要在學員接觸飛行的初期注重啟蒙教育,幫助學員克服不適應階段,養成良好的飛行養成,為之后的飛行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