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趙 麗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張家港 215600)
大學生生涯規劃,作為主體的學生,首先自己得做深度分析,包括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全面剖析個人性格特點,整合個人資源優勢,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科學知識的結構以及個人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對大學四年做出學習規劃,并對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做出方向性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生涯規劃的合理制定有利于大學生在正式邁入社會以前,將現實環境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全面剖析自己,給自己的人生和夢想一個清晰的定位。一定程度上講,大學生生涯規劃的時間節點不能僅僅局限于大學生期間,指導大學四年如何度過,應該謀遠慮,必將對每個學生的人生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人生從來不是間斷地度過,而是每個階段的延續和發展,所以大學生活對人生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要幫助大學生厘清五個關鍵問題。首先,大學生要全面剖析、認識自己,了解自身興趣、能力、特長等個性因素,剖析自身優勢及不足,并能夠深入挖掘自身的發展潛能,樹立生涯發展意識和生涯規劃意識,要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所想和所要,即知道“我是誰(who Iam)?”其次,大學生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環境,能夠利用和整合的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習資源(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專業實習資源以及升學路徑)和活動資源(學生組織、勤工儉學、社會兼職、專家講座、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同時要針對性地積極了解社會需要、行業發展和相關職業素養,明確社會對人才的客觀需要,充分地了解外界客觀環境,即明白“我在哪(where I am)?”然后,在此探索的基礎上,要依據自身素質的綜合考量和社會需求的客觀分析,在堅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優化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最佳方向和目標,明確“我往何處去(where Iwantto go)?” 為了達成目標,大學生要知道自己“我能在這里做什么 (what can Ido)?”即在通往成功路上需要做哪些準備,自我的探索、專業的學習、人脈的積累、資源的整合、工作的機會,在這五個維度去全面提升。“如何到達(whatshould Ido)?”面對這一問,大學生要制定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確的規劃。
連續多年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調查對象處于偏向不幸福的狀態,這種幸福感下降的結果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在增加。加之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和未來不確定因素,給當前大學生的未來信心造成不利影響,最為明顯的是當前存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每年的自殺人數增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精神疾病的學生呈現嚴重化,就業壓力大,前途渺茫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發布的《2009年大學生安全情況報告》指出,僅2009年一年,上海高校發生自殺事件23起,占當年大學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的54.17%。[1]數據可以很好的說明問題,當前高校大學生壓力巨大,獲得感和幸福感不高,需要對其人生和大學生活進行引導。
當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跨越式發展,國家全面昌盛,與此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諸如貧富差距拉大,拜金風氣、浪費風氣、崇洋媚外等等在大學生中間蔓延,給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帶來沖擊。高昂的房價和就業壓力也給大學生的未來蒙上了一層塵埃。在這個人生關鍵時期,大學生涯規劃可以給學生一個方向,仿佛大海航行中的指航燈,有利于大學生找到人生的目標,并在規劃中落實行動,為夢想堅持奮斗。
大學生之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只關注自己的成績,但在大學,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有了更多自主支配時間、更多時間,使很多學生就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應試教育使學生忽視了對自我的認知,尤其是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無法盡快找到自己今后的方向。同時也使得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尤其缺乏執行力。有調查顯示,90%的學生在大學入學后都有要求做職業生涯規劃,但是最后真正執行下來的只有5%,大部分職業生涯規劃成一紙空談。沒有付出切實的行動,自然無法發現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和今后的方向。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穩就業、多創業,緩解當前就業壓力,關系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大局穩定,對此,2019年7月3日,[2]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五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各級部門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指出2019高校畢業生人數將比往年人數更多,這也必將導致就業任務更加繁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會進一步增大,需要引起各級部門的重視,并拿出切實可行方案。各地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定就業的決策和部署,不折不扣執行就業優先政策,為大學生穩定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科學的就業指導,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作為相關部門的重要考核標準,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拓渠道、優服務、強保障,各級部門要有所為、有作為,確保高校畢業生能夠基本穩定就業,保證就業局勢平穩,持續緩解就業壓力。
教育部門和高校要認真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主動擔責,強勢作為,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首要工作,切實為學生著想、為學生負責,成立相關責任和執行機構,專人負責,同時保障就業工作的經費支出,做到專款專用,用之合理,行之有效。其他公安、財政、銀行等部門和單位要發揮職能優勢,聯動配合、密切協作,合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有力推進。
3.2.1 強化就業指導
高校要加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根據不同年級需求做出針對性教育、差異性培養,對大一新生做好入學轉型教育,各級學院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對學生進行專業介紹,使大一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了解專業特點,投入到學習當中,做到來之則學,學之能用,對大學生活不逃避,對專業學習不迷茫;對大二學生,要強化專業知識學習,同時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和素質發展,適時引導學生其他素質能力的學習和技能的提升,做到“一人一規劃,規劃有內容”,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之外,做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針對大三這一關鍵階段,除了專業的學習,還要組織好專業實習輔導,讓學生在實行中有收獲、有成長,對于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要提前做好考研咨詢、出國留學的相關工作;大四的學生,處于畢業的忙碌階段和就業的焦慮的時期,在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畢業的前提下,做好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相關工作。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可以開展就業心理素質培訓、職場基本素養提升等剛需培訓輔導,也可以邀請優秀校重新回到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個人成功經驗分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教育部門統籌資源,建立職業指導師制度,進行一對一針對性輔導,每個班指定一名職業指導師,講解當前就業形勢政策以及求職方法,加強就業觀念引導,促進畢業生積極就業、理性擇業。[2]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區域的選擇存有“地域歧視”,普遍喜歡到沿海一線城市,西部邊遠地區條件艱苦,但是更需要有志青年去為國家開疆擴土,建功立業,政府和學校部門要做好引導,不論是政策還是后勤保障,都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努力改善“不平衡、不充分” 就業問題。
3.2.2 強化師資隊伍專業化
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離不開專業老師的指導,師資是實現大學生生涯規劃藍圖的重要力量。師資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大學生生涯規劃的質量,對于每一名大學生而言都起著導向作用。教師隊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校內的專業教師隊伍,對大學生基本的生涯規劃做出啟蒙和引導,第二部分可以聘請校外的相關專家、教授以及企業家等組成校外生涯導師隊伍,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同時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一下路徑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定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建立定期的學習機制,確定相關主題,開展學習交流活動;聘請校外導師進行案例督導。在生涯咨詢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可以聘請校外有經驗的導師進行案例督導,提高生涯咨詢水平;走出校外參加培訓活動。可以組織中心指導教師參加校外的有關生涯輔導的培訓,提高生涯輔導水平;成立大學生生涯教研室,定期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暴露出的問題進行研討,同時鼓勵團隊申報生涯輔導課題,對于生涯輔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通過團隊申報課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從事進一步提高輔導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
大學生涯規劃對每一名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政策的保障和學校主管部門的重視,是大學生涯規劃的有力客觀保障,作為主體的學生首先要從態度上重視,不論是學校開展的生涯規劃課程還是教師后期的積極引導,學生主體都要積極配合,要主動全面剖析自己,立足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大學規劃,為未來夯實基礎,培育騰飛的翅膀,奠定厚重的資本。其次,要善于階段性總結和修正,規劃是人生航線的向導,但是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及時修正,對每個階段的預期目標和現實結果做出考量,在此基礎上重新出發。最后,要調整好心態,正如習近平主席講到的“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3]“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4]美好未來的取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要靠不斷的努力和拼搏去爭取,這個過程可能會有挫折和失敗,要及時調整心態,讓自己有信心,勇攀高峰,不斷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1)大學生生涯規劃,作為主體的學生,首先自己的做深度分析,包括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全面剖析個人性格特點,整合個人資源優勢,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科學知識的結構以及個人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對大學四年做出學習規劃,并對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做出方向性的規劃和實施方案。
(2)現實就業壓力、外部環境分析以及學生主體需求三個維度分析指出大學生涯規劃對大學生有重要的意義。
(3)政府主管部門制度保障,學校教育部門有力實施,學生主體自身積極努力構成大學生生涯規劃“三位一體”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