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娟 張永輝 楊亞萍 張俊溪
(西安航空學院車輛工程學院 陜西·西安 710077)
“互聯網+”理念是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在2012年最先提出的,具體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互聯網和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開拓新領域,創造新生態,推動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互聯網+”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同年,國務院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我國互聯網與教育領域的融合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萌芽期。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信息技術剛剛起步,計算機數量和網絡帶寬都非常有限,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處于萌芽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101遠程教育網”,推動互聯網教育從最開始的文檔模式進入以在線視頻課程為代表的多媒體階段。隨后,網易、搜狐、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開始在教育應用開發上發力,我國的互聯網教育架構初步建立。
(2)探索期。2006年以來,許多教育企業關注并進入“互聯網教育”領域,進行了大量行業探索。這一時期,雖然中華學習網、東大正保等遠程教育公司在海外上市,但學習體驗和效果都較為一般。
(3)繁榮期。2012年“互聯網+”概念提出,“互聯網+教育”得到投資公司的廣泛關注,獲得了大筆投資資金,再加上國家的重視和引導,以及國外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互聯網教育迎來了發展繁榮期。騰訊、百度和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以及一起學習網、學而思網校等新興互聯網教育公司開始進入該領域,微課、慕課、視頻開放課程應用程序大量開發,極大豐富了互聯網教學模式。
(1)教學理念沒有及時轉變。有的高校仍然將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希望給學校帶來更大的聲譽,不重視“互聯網+”對教學的積極影響,對新技術、新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持觀望態度,不積極開展教學探索,或者沒有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僅是對其他學校的一些成功經驗照搬照抄,致使教學效果不佳。
(2)硬件設施建設不足。在“互聯網+”時代,雖然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電腦、多媒體等硬件設施大規模普及,但很多高校對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所需的硬件設施建設仍然不足,使高校教師無法將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付諸實踐,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應用。
(3)教學組織形式單一。當前,我國高校教學大多以班為基本單位統一安排進行,這種方式雖然方便了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一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二是無法有效開展針對性、個性化教學,不利于因材施教。
(1)教學觀念落后。在信息化時代,不少高校教師沒有緊跟時代發展和高校教學改革的要求,主動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再加上教學內容的枯燥空洞,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2)教學手段創新不足。在信息化時代,多數高校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互聯網+”為高校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僅有極少數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性使用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大多數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課堂講解方式,沒有運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3)師生間缺少互動。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大多數教學活動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在傳統的以教學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上課來、下課走,課上時間大多用于嚴格依照教學安排的知識講解,師生之間缺少互動的機會,育人效果自然不理想。
(1)學習主動性不足。和中學學習方式相比,高校學習的獨立自主性明顯增強。但不少大學生雖然進入高校校園,但其學習方式仍然是以往的被動型學習,過度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死板,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后就沒有了學習動力,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學習方法僵化。學習方法是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應該具有靈活性和個性化。我國高校大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也習慣了機械的接受式學習,采用死記硬背是其常用的學習方法,尤其是考試前的強化背誦,幾乎成了高校學生的一大“法寶”。這一方面說明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高校學生學習目的的不明確和學習方法的僵化。
在以往教學條件下無法有效實施的教學組織形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了全新的觀察視角和巨大的可行性。比如,教師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針對性方法引導其個性化學習,或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興趣、特長不同進行分組教學,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再如,對有一定知識積累和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實施設計教學法,即教師不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興趣自發地組織學習,教師對其進行引導,使其得到實踐鍛煉與經驗,并獲取相關的知識和能力,等等。下面就道爾頓教學模式與互聯網的有效結合進行詳細說明。
1920年,美國的道爾頓中學采用了這樣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教師不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講解,而是針對學生個體情況分別指定參考書目,學生則根據指導進行自學,有疑問則向教師請教,并在學習任務完成后接受教師的檢驗。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鍛煉其自學能力及創新能力。但是在不具備互聯網教學條件的時候,在人數較多的班級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無法對每一個學生指定個性化的學習資料并完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
“互聯網+”時代的便捷、高效信息傳輸,使道爾頓教學模式在我國具有了可行性。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學軟件對學生學習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網絡有針對性地對其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料,進行形式多樣的考查;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性學習,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就學習疑問隨時向教師求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1)跟進硬件設施建設。硬件設施建設的跟進首先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其次高校也應該在互聯網無線網絡覆蓋和網絡管理、維護,以及網絡課堂APP開發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互聯網+”時代新型教學方式常態化提供物質保障。
(2)完善相關制度。在互聯網與教育不斷融合、推進新型教學方式常態化的過程中,要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教育部門應該針對“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趨勢,為高校教學實踐制定出具體可依的制度規劃。高校也應該制定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制度,引導互聯網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日常。
(3)讓新型教學方式成為教學常態。“互聯網+教育”為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慕課,就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將教學資源大規模在線開放,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使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共享。翻轉課堂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學生按照教師事先提供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前學習掌握基礎知識,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微課以視頻為主形式,記錄教師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講解或教學環節的具體呈現。這些新型教學方式更為靈活、開放,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校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多加采用,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師生雙主體性具體是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高校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相互依存,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1)對于教師來說,首先,要做好教學計劃,以多元的教學方法呈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的學習;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激發,注重對其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最后,教師既不能無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也不能過分夸大學生的主體性,那種認為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以及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對于學生來說,首先,要轉變觀念,努力使自己的學習方式由以往的被動式轉變為主動學習,培養自己的主體意識,加強自我管理;其次,沒有目的的學習是盲目的,也不可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高校學生應該以明確的學習目的為指引,提高學習主動性,完善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最后,要摒棄以往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會根據學習內容調整學習方法,并注重對互聯網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實現個性化學習。
在“互聯網+”時代,將互聯網思維有效融入高校教育改革意義重大,可以有效改變傳統高校教育中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和學生主體性無法發揮等情況。通過互聯網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推動新型教學方式常態化,以及發揮師生的雙主體性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徑,高校應該積極展開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