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輝 焦曉芳
(石家莊學院教務處 河北·石家莊 050035)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的發展已比較成熟,但應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國提出時間還很短,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還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尚不充分,實踐探索還剛剛起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辦學經驗,降低機會成本,實現彎道超車。基于近年來我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探索實踐,不斷吸收借鑒工程教育認證等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產出導向理論(以下簡稱“OBE理論”)為基礎,引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期推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真正取得實效。
OBE理論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理論成果,是西方國家經過近四十年的研究實踐不斷豐富完善,逐漸形成的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施辦法。我國高等教育的 OBE理論逐漸為社會熟知并被廣泛采用,得益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2013年6月,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正式會員國,意味著國際社會對我國通過認證專業畢業生的工程師執業資格的認可,與此同時,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也在高等教育領域全面鋪開,認證理念也開始逐漸進入高等教育視野并被廣泛采用。
OBE理論堅持“學習產出”的組織標準,強調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任務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等形式,全面展現學生的開創性思維、創新性探索、綜合性分析和開放性協作等綜合能力。但是相較于通常所講的素質教育,產出導向理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重視對受教育者現有能力的肯定。一切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是認定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學好,應給予足夠的指導與機會讓其掌握并表現他們的能力。
(2)以受教育者現有的能力和水平為基礎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主觀上不刻意追求受教育者具有完備的綜合素質,教學活動的開展以現有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水平出發。
(3)不刻意追求使受教育者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而是要讓受教育者通過學習培養,能夠就業,并能夠在崗位工作中通過培訓不斷提升崗位能力及職業發展水平即可。
(4)教師所做的教學更多是指導性的,全面分析學生的現狀和需求,并制定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根據實際狀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形成良性反饋機制。
(5)教學活動的組織可以靈活多樣。
(6)強調按受教育者個人興趣、需要和水平學習,對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對未來從事職業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核。
OBE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教育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這對于正處于探索階段的我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1)對學生現有能力的肯定。受制于地理位置、教育投入和發展基礎,地方本科高校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與一流高校相比,普遍存在差距,但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優勢。人才培養工作要緊緊抓住這個實際,照搬研究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只能導致“緣木求魚”,并產生“水土不服”的效果。
(2)在綜合考評學生現有能力的基礎上系統設計教學內容并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盡快適應教學要求,盡快掌握知識并展現他們的能力。如果教學要求高于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必然導致其無法跟上學習進度,產生惡性循環,未來發展無從談起;如果教學要求低于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無法足夠吸引其注意力,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遲滯。
(3)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打破學科邏輯,重組教學內容。從學生學習發展需要出發,有針對性的選擇崗位職業發展能力必須的學科知識進行重組,按照學生可接受的程度和知識內在關系重新編排教學內容,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學科邏輯性不再是評價這一知識體系的標準。有兩種模式可以遵循:一是某學科知識體系的重構,就是打破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進行知識的重構,實現某學科知識體系的重建;二是打破學科間邊界,使學科交叉形成跨學科知識體系,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進行重建。
(4)對學生考核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現有時期知識的掌握,重點在于運用現有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在設定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發掘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更為牢固,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考核的方式應該多樣化,根據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多樣化的選擇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為未來獨立獲取成功的重要技能。
(5)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不一定是教師,可以是工程師、律師等行業企業專家。與傳統的教師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不同,現代社會信息更新發展迅速,學生要實現掌握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標,必須要求行業專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基礎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的教師在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應該歡迎工程師、律師等行業專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
(6)學校應該加強實踐條件建設,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鍛煉,通過與理論課程相銜接的實踐教學課程的開展,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允許教師靈活多樣選擇教學方式和教學場地,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根本,教師或行業專家可以選擇教室、實驗室為教學場地,也可選擇企業流水線、法院庭審現場等作為教學場地,增強學生現場感和代入感,有利于其感性上強化認識,提升教學效果。
地方本科高校一般是指以“教學型、地方性、應用型”為辦學定位,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多年以來,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廣泛需求,地方本科高校為地方培養了大量急需人才,但如何增強與地方產業發展的契合度,服務地方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并培養地方真正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一直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廣泛探索并研究的熱點問題。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重點在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全方位改革創新,并非單項的、局部的改革,它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到攻堅期、深水期的新形勢下,從全局、整體、系統的角度進行設計、實施和推動的,從辦學定位到模式發展等全方位的綜合性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核心點,也是根本點。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應用型”,其實質就是要求培養出的學生既要具備研究型人才必備的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要具備通常所認識的專科教育必備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要在畢業后實現更高層次上不斷成長成才。實現“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更要“求其然而然”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這種人才培養規格的實現,必須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尤其是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以及課程內容的創新等來實現,這就要求與原有的實質上以“研究型”為人才培養目標的人才培養實現根本上的變革,必須要有大膽的改革創新,甚至是“革命性”“根本性”的改變。
地方本科高校雖然普遍確立了“應用型、地方性”的辦學定位,但是也存在普遍沿用或借鑒研究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對完備邏輯體系的理論知識要求偏高,而對動手實踐技能的要求不夠;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協作也存在不足,服務地方的能力和適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定位上要有根本性變革,改變沿用或借鑒研究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固有模式,進一步明確“應用型、地方性”的辦學定位的核心地位,緊緊圍繞這個核心開展人才培養,逐步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形成一套具備地方本科教育特色的“形神兼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課程體系如何構建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直接體現。研究型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依據學科邏輯關系,在學科邏輯的基礎上按照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安排課程內容。應用型高校要求打破學科邏輯關系,根據學生未來從事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確定技能要素,再倒推學生掌握這些技能要素需要哪些學科知識來支撐,最后把學科知識系統歸納,形成課程體系。研究型高校重視學科邏輯體系和依托學科邏輯體系基礎上的課程體系;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重視形成崗位職業能力的學科知識點的歸納,更加注重實踐教學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學科邏輯被淡化。
研究型高校教學活動開展的主導是教師,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以學科邏輯為基礎形成的知識體系方面具有絕對的權威,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即為學習合格。應用型高校教學活動的開展除了傳統的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之外,重點是在實驗實訓場所開展技能訓練,以目前地方高校有限的經費投入和實驗實訓室建設的投入產出效率來看,實驗實訓場地的更新遠滿足不了學生實踐鍛煉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用型高校需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需要與行業企業開展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打通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生產線產出的最新成品,利用企業的生產線、實驗室開展人才培養。
應用型高校教學內容在重視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應逐漸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倡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通過開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形式,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項目或典型案例中,既有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尤其注重實踐教學指導,“一對一、手把手”的開展實踐指導,同時注重對網絡和新媒體的運用,打通線上線下,全方位開展教學指導。考核方式也相應實現多樣化,根據專業特點確定考核方式,破除試卷考試的固有思維,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建立隨機考核、無紙化考核等考核新方式,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實現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應用型高校的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外,還要具備相當的實踐指導能力,教師需要更新思想觀念,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以提升實踐教學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雙師雙能”教師的標準。然而與指導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職業崗位技能相比,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仍然使教師的知識換代顯得異常緩慢,所以,地方本科高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企業工程師、專職律師等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行業專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儲備來指導學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應用型高校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教師,也可以是行業企業專家。
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社會的任務和路徑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緊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學科專業體系深度融入地方產業體系中,主動尋求學校服務地方政府、企業的切入點,根植于地方產業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加強對橫向課題的規劃和培育,引導教師把科研重心轉移到解決地方產業發展遇到的實際困難上來,重點開展地方企業亟需的技術攻關研究。同時,學校服務地方也體現在地方文化的傳承創新方面,實現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核心紐帶作用。逐步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起穩定的緊密關系,實現學校資源與社會發展的利益共享、合作共贏,實現學校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高度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