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馳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 江蘇·徐州 221000)
職業院校教學大賽評分標準總體主要從總體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結果與特色創新四大方面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價。以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項目為例,其總體設計指標主要考核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宏觀設計,其教學目標是否清晰,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信息化教學手段是否恰當,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否符合職校學生的認知規律等;教學過程指標主要關注教師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其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互動能否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必要且合理呈現教學內容,教學評價體系是否及時、有效等;教學效果指標主要衡量教師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與課堂教學的效率,包括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學目標、攻克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等;特色創新指標主要關注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與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的融合程度,包括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作品的實用性與推廣性、對日常教學活動的引領示范作用等。
自2010年起,職業院校教學大賽已舉辦9年。期間,大賽舉辦方每年會根據以往比賽經驗和職業教育發展動向及時對大賽方案作出調整,優化大賽評分標準。以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項目為例,與之前年度相對比,今年的賽項要求作出了重大調整。在教學設計環節更突出模塊與項目完整性,課程設計要求覆蓋整個完整的模塊、項目或教學單元,總課時量不少于8課時。同時,該賽項增設課堂教學環節,要求從整個教學設計中選取一個知識點或技能教學點進行課堂教學展示,比賽將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兩個維度綜合考核參賽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評分標準在價值導向與考核重點方面發生了轉移,淡化了對信息技術的過分追求,強調應突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特點,重視教學設計的整體性、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評價的及時有效、教學效果的實現與課堂教學的推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應符合必要性與恰當性原則,合理的服務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各中職院校大力引進青年教師,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儲備師資后備力量。35歲及以下專業教師已經成為我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其自身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成為制約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變革進程的關鍵因素。
中職院校青年教師一般具有較高學歷,知識結構新、學習能力強、能熟練運用最新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思維活躍、勇于創新。但同時,其自身教學能力不足也成為制約中職院校青年教師發展的重要原因。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教材按模塊編排教學內容,涵蓋票據法、證券法、稅法、合同法等多項內容,各模塊間相對獨立,知識缺乏連貫性。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項目要求參賽教師在開展該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各模塊間的整體性,把握各教學任務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以恰當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實踐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然而,青年專業教師在組織該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其展現出的教學能力往往與大賽的評分標準要求存在以下差距:
(1)先進的教學理念相對缺乏。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存在重教學輕科研的問題,職校青年教師尚未形成體系化的教學理念,對于先進教學理念的理論研究相對缺乏,在“經濟法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機械灌輸式教學現象時有發生,往往生搬硬套相關法律知識,片面強調理論知識,讀法律條文,照本宣科,鮮少組織學生研討各類經濟法課程案例,從實踐學習入手,培養學生對于各類經濟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與經濟法學科思維能力。
(2)教學設計缺乏整體性。“經濟法基礎”課程各模塊各單元間知識的聯系性不強,青年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缺乏全局觀與整體意識,不能將各個任務點有效串聯起來,常常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設計環節缺乏邏輯關聯、教學策略不能解決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雜亂無序、教學過程缺乏可控性、教學評價形式單一時間滯后等問題。
(3)課堂掌控力不足。中職院校青年教師因參與教學工作年限較短,教育教學經驗不足,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經濟法基礎”課程涉及大量法律條文,專業術語較多,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青年專業教師教學活動中常存在教學用語不規范、教學環節的設計不符合職校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方法的運用不能兼顧普適性與個體化差異等問題,教學互動過程生硬,學生不能有效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學習積極性受挫,教學活動難以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誤區。中職院校青年掌握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但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往往存在過度堆砌信息化教學資源現象,生搬硬套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而不考慮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設計間的邏輯關聯。青年教師在開展“經濟法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微課、網絡教學空間、實訓平臺等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輪番上陣、應接不暇,但往往不會深入挖掘每種信息化教學素材與教學內容間的內在聯系,不能有效利用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剖析教學內容的實質,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不能有效融入教學活動,強化教學效果。
職業院校教學大賽的開展有助于促進青年專業教師教學理念的革新,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的“教”為主導,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青年教師在開展“經濟法基礎”的教學活動中,應有效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將信息化思維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全過程,以生為本,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信息化教學環節的設計與信息化教學平臺的運用,實現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信息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體現整個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實現高效教學活動的前提保證。職業院校教學大賽的開展有助于青年專業教師從宏觀上構建教學設計整體思路。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青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認真研究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反復研讀教材及其它教輔資料,結合學生學情,準確定位教學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應凸顯有效性與現實性,符合中職學生認知規律,彰顯信息化教學內涵,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各類經濟法法律條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案例分析與實訓操作。
(2)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中職青年專業教師因從教時間較短、教學任務繁重,往往對專業前沿發展動向的關注度不足,對教改內涵動態變革的認知缺乏敏銳性,這使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存在難易不合理、容量不科學、重點不突出等問題。職業院校教學大賽要求參賽作品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符合新時期行業發展需要與人才培養要求。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課程相關知識的更新改革速度很快,參賽青年教師應及時更新知識體系,熟識各類稅法、勞動法、合同法等方面的改革熱點問題,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組合與提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之易于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呈現,從而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3)教學環節的科學設計。因教學經驗不足,中職青年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往往難以做到整體統籌層層遞進,存在花式教學環節羅列、教學環節間過渡生硬、各環節間缺乏邏輯聯系等問題,導致教學活動整體缺乏銜接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職業學校教學大賽的開展,有助于青年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樹立逆向思維,從保證教學效果出發,反復推敲各個教學環節設立的科學性、連貫性與契合性,輔之以恰當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中職青年教師在開展“經濟法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時,應改理論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任務教學法與項目驅動法強化專業技能實訓,設計課程興趣小組多媒體成果展示、經濟法糾紛“模擬法庭”VR角色扮演、“經濟法知多少”游戲軟件挑戰答題等信息化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內化、遷移與鞏固。
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項目增設課堂教學環節,比賽流程的變化彰顯了教學大賽對參賽教師課堂教學掌控力的嚴格要求。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教學大賽的開展促使青年教師著力提升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的匹配程度,強化經濟法課堂互動環節,踐行“先說后教、先學后教、先練后教”的教學宗旨,從研討各類經濟法課程案例入手,通過實訓活動的開展將“經濟法基礎”各模塊間的知識整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學科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煥發活力,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建立整體思維模式。對于“經濟法基礎”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教學語言的合理組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原理的理解。通過大賽的實戰演練,青年專業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將有效提升,其教學動作、教學語言得到進一步規范,教學自信心得以提升,課堂應變能力得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專業教師應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要素的作用,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媒介和工具,是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效果的手段。信息化教學教學手段的呈現應秉承切合性與必要性原則,服務于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效果的實現、教學評價的反饋與教學策略的動態調整,片面重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堆砌只會導致“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教學大賽的現實意義在于將競賽理想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推廣至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促成對常態教學的引領示范與價值導向,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改的群體輻射作用。賽前準備階段,學校應積極組織教研活動,召集專業教師進行集體磨課,為參賽作品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開展、信息化要素的運用建言獻策;比賽過程中,學校可組織青年教師旁聽觀戰,熟悉比賽環境,學習實戰經驗,增強參賽信心;賽后,學校應組織青年教師團隊開展交流座談會,總結參賽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的微課、網絡課程教學空間、網絡公開課、微信官博公眾號等信息化數字資源庫。信息化教學課例推廣進程可預計分成三個階段分批次推廣,分別在班級、年級、系部三個維度開展課例成果推廣工作,每批次試點時間為一個學期,推廣期間實時跟進記錄相關學生學習成績、班級課堂教學情況、教師教學考核情況、各類教學大賽成績等信息,推廣期末進行數據的匯總、分析與總結,全方位評價信息化教學課例的推廣效果。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成果推廣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改革進程,實現中職青年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作為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發展的中流砥柱,中職學校青年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成為推進中職學校教學改革進程、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中職學校青年教師大多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課堂掌控力、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職業學校教學大賽評價標準的動態變化淡化了對信息技術的過分追求,重視教學設計的整體連貫、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評價的及時有效與教學效果的實現。教學大賽的開展有益于將理想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推廣至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全面提升中職青年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改的群體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