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鞏新枝 姚 斌
(桂林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實現“建造”是建筑設計的最終目標,重視技術性,將建造實踐引入至建筑設計課程中已經是目前國內建筑教育界的共識。相對以“畫”為主的傳統設計教學,建造主題的設計課則完全體現出了“做”的特點,通過體驗真實的建造,解決圖紙上無法帶來的材料等相關現實問題,讓學生重新審視建筑設計的本質,初步理解建筑設計活動的全過程,是建造設計課與傳統設計教學的最大區別。基于此,桂林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辦學情況的結合建造實踐的設計課程。
(1)偏重建筑概念設計,技術教學與設計教學分離。在傳統建筑設計教育的課程模式下,鼓勵設計創新往往側重在建筑功能、流線、空間組織和藝術造型的思考以及表達上,至于后期建筑如何能實現建成則缺少較為深入的思考。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設計教學與構造,材料,建筑物理等技術課程沒有形成有效的銜接,而是各自獨立的課程。設計課熱衷于概念設計,技術課偏重于介紹理論性的知識,即使部分課程設計會將技術知識引入至設計環節中,大多數的情況也只是機械的套用現成的圖集,缺乏有效思考。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學生輕視建筑技術的學習,對建筑是怎樣修建起來的認識模糊不清,以致不能達到學有所用的教學目的。
(2)缺乏形成體系的建造實踐設計課程,教學過于片面。出于對建造設計教學的探索,目前的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中也設有少量的建造實踐設計教學環節,課題主要內容是跟空間形態訓練相關,表達的方式也多以手工制作中小體量的模型為主,選用的模型材料也是易于加工的紙板等,建造的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驗證設計是否達到預期。然而,建造教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一般性的空間建構探索,也可用于對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對部件連接節點的研究,甚至是對建造施工方法的研究等等。隨著我國建筑產業的升級,建筑知識體系的組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強調應用性和生產性是其中的一大特點,建造課因其實踐性強的特點非常適合此類知識的學習,因此完善建造實踐設計教學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3)缺少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實踐環節,教學方法陳舊。實踐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習探究的主動性,理解理論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有新意的實踐教學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現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大多是作為設計或技術理論課的補充來設置,課題的學習方法和之前的教學環節非常類似,且課時較短,有些內容會淺嘗輒止,這就造成了實踐課反而難以給學生新的啟發的困境,也會造成對實踐課的不重視。這幾年“建造節”成為建筑專業師生喜愛的一個實踐活動,日益受到追捧,究其原因無非是題材新穎,參與性強,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建造實踐增強建筑設計課的趣味性,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實現設計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課程建設的組織模式以實現“設計與建造的高度整合”為目標。在知識層面,建立空間、材料、建造、結構等全面的專業知識體系;在思維層面,培養學生手動制作與設計思考互動的思維方式;在專業技能方面,培養綜合分析、深化設計,實踐創新及團體協作等專業技能,從而建立創新型、應用型以及職業型的建筑學綜合人才培養機制。[1]
探索理論、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并突出建造設計的主題,對原有建筑設計課程的內容進行拓展,完善教學環節,形成漸進式,關聯型的建造設計課程群以及相關的設計訓練課題。同時重視實驗室建設,根據設計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設置建造創新實訓環節,依托各實驗室完成相關教學內容,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真正互動。優化教學方法,倡導多元化的教學,由以單向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互動的主動性研究教學模式。
整個建造設計教學根據所使用建造手段的難易程度分為兩個學習階段,并包括前后銜接的四個訓練周期,課題學習內容從簡單逐步過渡到復雜,在不同的階段探討相應的問題,層進式的建構整個課程體系。
(1)低技建造學習階段。該階段的設計建造手法是利用簡單的制作工具和易加工的材料(如PP塑料板、紙板、磚,木等),手工操作完成相關設計作品,教授的對象是建筑學專業低年級的學生。學生通過本階段的學習初步建立建造設計的思維方式,理解設計與建造之間的關系。期間的兩個訓練周期分別為:一年級基礎訓練和二年級的專項訓練。前者以空間建構為主題,利用制作小尺寸的空間模型學習建筑空間知識以及空間設計手法,并且初步建立對材料、建造、結構的感性認知;后者是以特定材料建造為主題,研究材料的性能,機理質感,構法對建筑空間創作的影響,并且通過制作大尺寸的模型,讓學生體驗真實尺度的空間,檢驗設計成果以及反思設計過程,以達到建造帶動設計的目的。以上訓練內容既可以獨立成一個完整的設計課題,也可以作為一個訓練環節融入到某設計課題當中去,同時也可利用建筑模型實驗室進行相關的實訓。
(2)高技術建造學習階段。在此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需要體驗真實的建造,以及掌握面向建造的數字化技術的基礎知識。同樣按照不同的年級分為兩個訓練階段。三年級的提升訓練主要側重于綠色建筑技術的學習,運用被動式建筑的常見建造手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建造是衡量設計的核心標準的問題,設計成果須包括建筑節點或墻身部位等實物,或微小型的建筑實體,初步體驗真實的建造技術。這部分的教學可依托建筑構造實驗室以及建筑物理實驗室展開。四年級的綜合訓練需要利用BIM軟件完成虛擬建造,從建筑表皮研究以及裝配式建筑設計兩個方向學習,進行建筑設計創新方面的訓練,本訓練階段作為整個教學框架的最后一環,旨在強化建立學生的設計與建造協同性設計思維模式,并輸出到以后的設計任務當中。[2]BIM實驗室可以為這部分的學習提供教學平臺。
結合建造的設計課程學習更注重將設計圖紙與真實的建造聯系起來,研究建筑設計的可行性。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建造設計的學習模式,有效實現從單一的注重設計構思的思維方式轉向設計與實踐結合的整體思維方式,課程的授課組織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階段性的教學設計。完善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保證教學的執行度以及教學效果,針對結合建造的設計課特點,可以多層次的設置不同的教學環節。前期教學準備,著重任務書的編制,設計分項任務書,細化設計內容,明確各學習階段的目標以及成果要求,重視設計的過程,以便后期有效的推進設計的發展,從而保證建造環節的順利實施。中期教學實施,按照進度周期分為:理論教學階段,包括設計原理以及方法的學習,案例分析以及材料認知等三個主要教學環節,旨在系統的建立課程背景知識;設計研究階段,核心內容是設計與建造的關聯性研究,既要設計也通過做模型考慮建造問題;建造實踐階段,即實體搭建,完成設計到實踐的轉化。中期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各分訓練主題,靈活引入相關的專題講座作為知識補充,并適時安排課堂討論以及階段性評圖,進一步明確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建造設計的操作方法。后期成果評價,該階段作為整個教學的重要一環,主要通過組織方案匯報,評圖答辯,交流展示等方式進行,期間教師提出全面而具體的反饋建議對學生反思設計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各階段的細作深耕式教學,最終完成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
(2)游戲化的互動上課方式。顧大慶提出“游戲性應該是建造課題的一個最基本屬性”。建造設計課需要團隊協作完成,可以采用更為開放性的授課方式,鼓勵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建造活動中,營造出互動性強的游戲化課堂氛圍,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程還可以結合建造競賽進行,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建造設計課成為專業展示的舞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
(3)“融”合式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師資的融合,建造設計課的內容專業跨度性較大,經常會涉及到結構知識、施工知識、材料知識等,因此可邀請相關的老師組成跨專業的指導教師團隊,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訓練深度;此外,還可以聘請設計院的資深設計師作為補充,廣泛交流,保證課程內容的時鮮度。其次是學生的融合,部分建造設計課題可以采用跨年級、跨專業的成員構成方式,打破原有課程體系封閉的特點,形成年級交叉多專業合作,優勢互補的工作方式。[4]
從現有的教學實踐來看,結合建造實踐的設計更能激發設計者的潛力,它能用更為具體的方法引導設計思維的轉變,以及對建筑本位問題的思考——即關注建造的可行性。同時,建造設計課程所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促成了學生設計能力的綜合培養。但是,隨著教學的進行也暴露出了明顯的問題,由于建造技術的不熟練導致設計效果不理想以及高年級的建造學習容易停留在軟件的學習上導致建造設計不深入等兩個方面問題尤為突出。然而,建造設計課程的建設是個逐步優化的過程,成果的顯現也有待需后續教學的完善,教學團隊仍需繼續探索建造設計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