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豹 丁 偉 馮佐海 康志強 白令安
(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 Curriculum,簡稱ISEC)”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為國內本科院校提供的教育國際化支持方案啟動項目,該項目是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為基礎建立的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目標體系。[1]OBE理念由Spady于1981年提出,[2]隨后得到了廣泛應用,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ABET)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將其貫穿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始終。[3]
ISEC項目五大教學理念包括:明辨性思維貫穿教學,教學設計基于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簡稱LO),學習評價方式以過程性學習評價為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營造國際化的學習氛圍。[4]本文根據這五大理念,結合“巖漿巖巖石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對課程教學過程中ISEC理念的切入點進行總結,并對ISEC理念與OBE理念的關系進行探討。
“巖漿巖巖石學”是巖石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地質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有著密切關系。我校該課程開設在大二學年秋季學期,也是巖石學理論最先開設的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講授巖漿巖的基本概念、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結構構造、巖石的產狀、分類命名、巖石的成因、巖漿起源與演化等內容。該課程涉及的基本概念較多,需要理解的知識點繁雜,需要記憶的新名詞也比較多。總體上看,“巖漿巖巖石學”是一門系統性較強的專業課程,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知識點串聯起來,理清不同知識點的前后邏輯關系。
然而,目前的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活動和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很難讓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成果。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于2018年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的課程設置滿足專業認證要求。但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的能力是利用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而如何更好地評價學生學習成果一直是確定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根本性難題。因此,有必要依據ISEC教學理念,對“巖漿巖巖石學”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有效改革,以便確定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巖漿巖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應該包括制定教學大綱、選擇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合理和評價標準可量化等多個主要方面,這些方面都有ISEC理念的切入點。
制定教學大綱要基于學習成果(LO),制定而學習成果則依賴于學生學習“巖漿巖巖石學”這門課程之后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要進一步支撐畢業要求(應是畢業要求分解后的2~3個指標);畢業要求再進一步支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因此,該課程的學習成果是該課程教學大綱制定的根本,制定的學習成果不宜超過5條(3~4條為宜),且要完全覆蓋畢業要求分解之后該課程要支撐的指標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習成果不僅是學到的知識,還要包括獲得的能力。
在ISEC的理念中,明辨性思維貫穿教學就是要求教學方法多樣化,要打破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氛圍,實現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從灌輸向對話轉變、從知識向能力轉變、從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轉變、從重教輕學向教主于學轉變。“巖漿巖巖石學”這門課程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尤其是有很多概念容易混淆,在講授課程過程中,這些基本概念的講解可以使用帶有明辨性思維的教學方式。例如,區別巖漿和熔體的概念就可以通過明辨性思維教學進行課堂討論。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應避免滿堂灌,應采用提問、課堂討論、課后作業或專題大作業的形式,或者借助雨課堂等智能化教學工具進行可限時續時的隨講隨測教學活動。不同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而且便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利于有效達成學習成果。
基于多樣的教學方式,選擇合理的考核方式對于過程性學習評價尤為重要。ISEC理念要求課程教學的最終考試成績占比不超過40%。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時時考核或評價。考核方式可針對理論課和實驗課分別制定。課程考核方式包括: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次數(同時兼顧出勤情況,占比5%~10%),參與課堂討論的程度(占比5%~10%),隨堂測驗成績(占比5%~10%),課后作業或專題大作業成績(占比10%~20%),實驗報告成績(占比20%),期末手標本及薄片鑒定考試成績(占比20%)和閉卷考試成績(占比20%)。每一種考核方式分數占比可根據教學過程合理分配,還要遵從考核或評價覆蓋整個教學過程的原則。
針對上述每一種考核方式都要制定可量化的評價標準。其中,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次數、隨堂測驗、實驗報告、期末手標本及薄片鑒定考試和期末閉卷考試的評價標準比較容易制定,任課教師只需設計好報告和考試內容來保證學生獲得學習成果能夠進行評價即可;而制定課堂參與討論的程度和課后作業或專題大作業的評價標準就相對復雜。本文認為,參與課堂討論的程度可以依據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的深度和結果作為評價依據,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口頭表述的,也可以是分組討論后形成的紙質材料,討論是否有深度要根據討論的問題制定。例如,“匯聚型板塊邊界的實例有哪些?”如果學生只答出太平洋東西兩岸的俯沖帶和青藏高原的陸陸碰撞造山帶,這是正常的回答;而如有同學認為陸陸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曾經也有過洋-陸俯沖帶存在,那這樣的回答則表明學生經過了深入的思考。專題大作業所覆蓋的知識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例如,“巖漿產生的三大因素(畫圖解釋說明)和不同構造環境誘發地殼或地幔巖石發生部分熔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舉例說明不同構造環境下的巖石組合”。因此,任課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明辨性思維的能力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基于ISEC理念的“巖漿巖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最關鍵的還是教學大綱的制定。因為,其包含了課程知識、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內容。基于ISEC理念的教學大綱是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契約,一旦大綱制定并實施教學,教師要嚴格按照大綱安排教學活動,學生要嚴格遵守大綱的各項要求進行學習。可見,ISEC理念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課教師在開課之前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課程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并對教學活動和學習成果做出合理有效的評價,最終才能確定學生獲得學習成果的達成情況。
OBE理念強調的是學生通過專業學習滿足12項畢業要求,側重的是專業培養什么樣的學生;而ISEC理念強調的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什么知識和能力,看重的是學生課程學習的成果(LearningOutcomes,簡稱LO)。如果專業認證使用OBE理念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話,那么ISEC理念用于課程教學改革則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換言之,ISEC理念從根本上支撐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OBE理念。
符合ISEC理念的教學大綱應包括課程描述、教師信息、學習成果(LO)、不同知識點對學習成果的支撐關系、不同知識點與教學方法的對應關系、不同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等內容。也就是說,通過教學改革修訂后的教學大綱應體現上述所有的改革內容,并且學生對教學大綱的所有內容有知情權。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實現學生獲得學習成果,從而進一步支撐畢業要求。
作為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持續改進是需要不斷進行的。當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滿足專業認證的要求后,依據學生應獲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依據ISEC理念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今后專業認證工作持續改進的核心內容。之所謂“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楚是教師”,教師本身才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主導者和執行者。當前,高校教師限于學校政策和學時的限制,面對如此高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完全執行ISEC理念還是很有難度的。今后,任課教師面對課程教學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圍繞專業認證的持續改進和圍繞學習成果的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