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蕓 胡麗燕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8)
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物質關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識和生存理念基礎上所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價值等判斷,并通過主客體關系表現出來的主題言論和社會行為方式的總和。自我積極偏向是指個體傾向將積極的特征視為內部的、穩定的和全面的人格特征,那些消極的特征則被認為與自己無關。[1]自我積極偏向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方面,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發展歷程中承上啟下的轉折期,面臨著校園適應、專業學習、人際關系適應、情緒情感困擾等一系列的心里發展課題。[2]因此了解其自我積極偏向,有針對性地處理遇到的問題,揚長避短,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擁有更全面的人格。
自我積極偏向同時也是對自我心理的探究,即從身心兩方面來認識自我。本研究運用人格形容詞對大學生的性格進行探索,試圖了解其對自身性格的認識。已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我積極偏向具有不穩定性、不協調性,深入了解大學生人格的自我積極偏向對于其身心發展至關重要。
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抽取大學生290名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60份,其中男生97人,女生162人(1人缺失);獨生子女84人,非獨生子女160人(16人缺失);農村生源183人,城鎮生源48人,城市生源25人(4人缺失);大一65人,大二76人,大三58人,大四61人。
《中國人人格形容詞評定量表》(自評與他評),[3]包括123個形容詞,共七個維度,分別是精明干練、嚴謹自制、外向活躍、淡泊誠信、溫順隨和、善良友好、熱情豪爽。該量表信度和效度[4]良好,自評和他評有較高的一致性。
運用spss20.0軟件完成數據錄入與分析工作,并通過T檢驗、方差分析及相關分析處理數據。
(1)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總體分析。當前大學生人格的自我積極偏向程度處于較高水平,在精明干練(8.45±2.20),嚴謹自制(7.90±1.86)、外向活躍(8.53±2.01)、淡泊誠信(9.23±1.86)、溫順隨和(6.00±2.10)、善良友好(7.43±2.18)、熱情豪爽(9.20±1.93)這7個因素上得分較高,有明顯的自我積極偏向,這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
(2)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性別差異性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淡泊誠信和溫順隨和上差異顯著(p<0.05),女生在淡泊誠信上得分高于男生(9.43±1.69 vs.8.96±2.06),在溫順隨和上得分低于男生(5.75±1.99 vs.6.41±2.23)。
(3)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獨生與否差異性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在外向活躍上是否獨生存在顯著差異 (p<0.01),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9.07±1.60vs.8.31±2.12)。其它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4)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生源地差異性檢驗。方差分析發現在溫順隨和上,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得分差異顯著(p<0.05),事后分析表明城市學生得分(7.24±2.15)顯著高于農村(5.83±2.16)和城鎮學生(5.94±1.63)。
(5)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年級差異性檢驗。方差分析發現在溫順隨和上,不同年級大學生得分差異顯著(p<0.05),大一學生得分(5.32±1.93)顯著低于大二(6.11±2.04)、大三(6.21±2.20)、大四(6.38±2.17)。
(6)自評和他評量表的比較。皮爾遜相關分析表明,《中國人人格形容詞評定量表》七個維度上自評和他評的得分都具有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在0.34-0.47之間。
配對樣本T檢驗表明,在精明干練、善良友好、外向活躍、溫順隨和四個維度上,自評和他評有顯著差異(p<0.01),且都是他評得分高于自評得分,這可能是與他人評價比自我評價更寬容有關,這種現象稱為寬大效應。
(1)大學生自我積極偏向的總體情況。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人格結構自我評定時顯示出了一定的客觀性,在精明干練、嚴謹自制、外向活潑、淡泊誠信、溫順隨和、善良友好、熱情豪爽這七個維度上對自己的人格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評價普遍傾向于積極正面,表現出明顯的自我積極偏向。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定位,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對今后的生活、學習、工作的選擇,做出更恰當的處理。
通過自評和他評得分的比較,[5]發現七個維度相關顯著,說明自評與他評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大學生對自己性格的評價與他人的評價具有相似的客觀基礎,且在精明干練、善良友好、外向活躍、溫順隨和四個維度上他評得分顯著高于自評得分,這與評價他人時表現出的寬大效應是相吻合的。
(2)性別對自我積極偏向的影響。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男生和女生的自我積極偏向在外向活潑、精明干練、熱情豪爽、善良友好、嚴謹自制這五個維度上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表明中國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淡泊誠信和溫順隨和維度上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在溫順隨和方面男生相比較女生而言表現得更為突出;在淡泊誠信方面女生相比較男生而言表現得更為突出,這可能是社會的變化使得對男女生的要求越來越不一樣。女生相比較表現得更加強勢。
(3)是否獨生對自我積極偏向的影響。統計分析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外向活躍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其他六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外向活躍上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得分更高,可能是因為家里就一個孩子,當需要與人相處與人為伴時更可能從家庭外部尋找交往對象,從而發展了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會表現得更主動外向。
(4)家庭所在地對自我積極偏向的影響。統計分析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在溫順隨和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其他六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溫順隨和維度上城市生源大學生比農村和城鎮學生得分更高,表現得更突出,可能是家庭經濟和地理環境還有人文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可能更多的被要求要講禮貌要懂得如何待人接物等等。
(5)年級對自我積極偏向的影響。統計分析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溫順隨和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其他六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大一學生在溫順隨和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可能是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個性較為鮮明,表現得更加隨性一些。隨著年級的增長在溫順隨和維度上的得分變高,也就是更加表現得溫順隨和,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接觸、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對自身要求越高,思考的更為全面,在為人處事上就有了更多的約束力。
大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評價自我,對自身的人格結構有一定客觀的了解,這種了解與他人對自身的評價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大學生人格結構的自我積極偏向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和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男大學生人格結構中溫順隨和比女生更加有優勢,女生性格中淡泊誠信比男生更加突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學習中可利用自身的優勢,有所側重的展現自己。
是否獨生在大學生人格的自我積極偏向上也有差異,由于要接觸更多的非血緣關系的個體,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表現得更為外向活躍。
生源地在大學生人格的自我積極偏向上同樣有顯著性差異,城市生源的大學生會比農村、城鎮生源的大學生更為溫順。
年級的增長對大學生人格發展和形成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隨著經驗閱歷增長,大學生社會化程度變高,處理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逐漸變得更為寬容平和,與人相處表現得更隨和,因此在溫順隨和上表現得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