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蕓
(云南財經職業學院基礎教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2)
高等院校共青團下設的學生音樂社團在干部的選拔過程中應當強化專業性認定。綜合類高等院校的音樂社團可選拔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組織管理,專業高等院校可選拔音樂特長學生進行策劃運籌,引導廣大學生參與策劃,進而能夠有效地提升音樂活動的藝術性。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部分學生干部因具備較強的組織策劃能力而承擔音樂社團的管理工作,因為專業的隔閡卻使得音樂活動缺失了藝術的趣味,造成大學生參與程度低,活動流于形式的尷尬局面。
非專業的組織者對音樂感染力的理解存在主觀局限性,認為音樂是一種純粹的娛樂方式,強化了音樂的娛樂性而忽略了音樂的美育功能。目前,高等院校共青團的音樂活動普遍存在藝術有待提升、策劃有待完善、組織有待嚴密的問題。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本意是為了豐富學習生活,團委教師應當注重音樂社團的組織秩序,通過合理的干部委任,科學的制度設計來服務廣大的音樂愛好者,使大學生能夠通過音樂藝術的熏陶而產生思想認識層面的不斷遞進。
“人類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法國作家雨果)。作為高等院校團委的負責教師,引導大學生規范社團制度是音樂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無規矩不成方圓,嚴格的紀律會帶來良好的執行效果。可以針對音樂基礎水平,活動組織能力以及團隊服務意識,給非音樂專業的社團成員合理的活動分工,提高學生社員自身以及其他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音樂帶給大學生的不僅是豐富的藝術樂趣,更能對消極情緒起到積極的緩釋作用。近十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步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諸多院校為此專門成立了心理健康輔導機構。需要強調的是,部分音樂院校已經開設音樂治療專業,足以體現音樂所具備的心理緩釋功能,以及為廣大學生所帶來的實際輔助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共青團在規范章程的基礎之上合理開展富有正能量的音樂活動,不僅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更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化解與團體合作意識的增強。
抱守成規的音樂活動不能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更不能使大學生真正享受其中。常規的歌手競賽、樂隊匯演、音樂講座經常因為缺乏創意而導致學生參與程度不佳。豐富音樂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有效提升音樂活動的影響力,例如,音樂活動采用“線上線下同步”的方法,通過校園網絡平臺對音樂活動進行“直播”,欣賞人數成倍的提升會促使音樂活動品質的升華,音樂活動所要傳遞的主題也會更加有效地滲透到大學生群體之中。
除此之外,團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趣味性音樂活動,策劃適應于大學生需求的“奧爾夫音樂課程”。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的音樂教育體系主要針對中小學生和幼兒,但是其互動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帶動青年人的參與熱情,可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音樂游戲來強化大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學習。例如,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奧爾夫樂器”設計,教師可根據“奧爾夫樂器”的特質引導學生制作簡易樂器,結合B-box 編排富有時尚氣息的節目,為大學生提供符合其欣賞需求的音樂活動交流平臺。
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音樂品種。不同的高等院校地處不同的地理區域,區域之內往往存在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從業者以老年藝人居多,因為青年一代的思想隔閡而出現藝術傳承青黃不接的不良景象。在黨和國家倡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共青團音樂活動有責任引領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學習。“走出去,引進來”,可以帶領大學生走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音樂工坊,亦可邀請藝人走進校園為大學生科普傳統音樂與器樂的知識,在藝術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共青團音樂活動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同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深入福利院等機構開展公益音樂活動。公益音樂活動的組織是提升高等院校共青團音樂活動檔次的另一個有效途徑。福利院的主體是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引領大學生深入福利院等公益機構開展音樂活動,針對老人與小孩的欣賞特點編排音樂節目,通過大學生的歌聲、樂器表演、互動游戲的開展與弱勢群體一起感受音樂帶給大家的快樂,強化大學生珍愛生活、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在有效開展共青團音樂活動的同時,使大學生的愛心助殘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全面的升華。定期開展社會公益性的音樂活動,也使得大學生更加充實地發展成為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高等院校共青團音樂活動的受眾是各類專業的大學生,現場組織與線上互動的配合是一次音樂活動深入學生與否的關鍵環節。傳統的音樂活動宣傳模式往往無法實現活動的最大宣傳力度,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會因此有所降低。互聯網時代,網絡互動技術不斷升級換代,98%的在校大學生日常主要是通過智能手機來完成信息的接收,網頁、QQ、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論壇等媒介已經深入地融入了大學生的信息生活。
互聯網的傳播速度,獲取信息的便捷都為共青團音樂活動的宣傳提供了優質渠道。在音樂活動精密策劃、完美呈現的前提之下,社團成員可以將活動情況以“大數據”方式進行傳播,設計“彈幕討論”“線上評述”等網絡板塊,再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校園網頁、校園論壇等進行推廣。在大數據的互動背景下,可以有效地實現線上的傳播交流與推廣,有利于音樂活動的舉辦不斷地邁向新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藝術設計、信息傳媒等專業的學生干部在此環節中將起到關鍵的作用,配合教師進行宣傳廣告的制作,憑借豐富的宣傳途徑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傳統的校園廣播、宣傳海報、傳單、橫幅等媒介仍然是高校共青團音樂活動宣傳的有效平臺。以廣播為例,在人們普遍意識中,廣播是已經淘汰的宣傳手段。事實上,廣播在現代宣傳媒介中仍然占有相當的比重,地鐵、公交車、出租車、部分聽眾的信息接收習慣都是廣播的有效傳播空間。廣播的優勢是聲音傳播,在大學生用餐、身體鍛煉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代替手機從而成為優勢媒介,是音樂活動宣傳與推廣的高效方式。
廣播站可以根據近期的共青團音樂活動開展“跟蹤”式的報道,播放大學生所熱衷的通俗音樂與流行音樂,對參與其中的大學生進行表彰,或將音樂活動舉辦過程中的音樂作品進行穿插式的播放,讓全體師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使整個大學校園都洋溢著激情澎湃的青春氣息。與此同時,團委可將定期的校園報紙進行藝術類活動版面的編排,如活動流程、活動照片、活動獲獎名單等相關信息以書面圖片的形式展現給全體師生,通過各班級輔導員配合鼓勵大家積極參與。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網絡科技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共青團音樂活動的策劃組織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優化社團運行機制,豐富活動組織模式,拓展活動宣傳途徑均可起到推動作用。萬變不離其宗,種種提升手段的目的都是服務大學生主體,促進大學生參與共青團音樂活動的積極性,而核心是音樂活動本身的藝術水準和策劃水平。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明確音樂社團組織的紀律,確保不會因為人員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活動質量的下降。通過豐富音樂活動的宣傳途徑營造高等院校的人文氣息。
高等院校共青團的音樂活動,是通過專業音樂知識的具體實踐提升活動的質量。激發大學生對音樂產生進一步實踐的欲望,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精神面貌塑造和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重要推進措施。團委教師應當帶領社團干部認真策劃積極向上、構思巧妙、新穎獨特的音樂活動,把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作為重要的出發點,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要求,把握分析當代大學生“新時代美好生活新要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并舉,堅持“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路線。組織富有藝術性、創新性和科學性,具有恒久藝術價值和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精品音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