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婷 尹連萍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教務處 廣東·廣州 51144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于2019 年陸續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體現了國家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部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將產教融合作為貫徹推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將培育和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作為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改革的制度,推動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
然而高職院校在實施產教融合方面,還存在諸多阻礙發展的瓶頸。由于產教融合各主體積極性不高,尤其是缺少企業的參與,使得人才培養質量不符合企業需求,導致教學質量滯后,產教融合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教學的命脈,因而教學質量評價也應跟上職業教育的步伐。首先,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體系應創新發展,符合當下職業教育的時代特征;其次,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體系還要滿足社會產業升級對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
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已成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建立符合產教融合背景的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則是重要的突破口。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構建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質量評價體系,更能促進行業企業與學院之間的交流互動。
高職院校質量評價體系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能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科學有效的質量評價體系能促使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有效的質量評價也是一種管理手段,能有效的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和監督。
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企業作為教學的參與者以及教育“產品”最終的使用者,參與質量評價能使評價結果更全面,更具參考性,對全面深入的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和調查發現,高職院校質量評教體系還停留在傳統、單向的方式上,比如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同行、領導、督導等,極少邀請行業企業參與,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沒有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變化,沒有定期更新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換了一個名稱而已,實質內容并沒有根本改動,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現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逐步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傳統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依賴于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或者督導部門,企業、行業等社會主體很少參與其中。參與質量評價的主體通常具備決策、監控、評價于一體,容易造成教學質量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從而導致缺乏公平、公正、客觀的評價結果。其次企業與社會是人才質量的最終檢驗者,僅僅只有學校參與的質量評價,會導致最后的質量評價結果因太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準確判斷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很難發現質量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和準確把握學生發展動態以及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
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大多只注重學校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老師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有效,或者只注重理論教學的評價,但未從“產教融合”的視角出發,忽視了校企合作項目或者活動對學生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專業能力等培養效果。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學質量評價,由于增加了企業這一特殊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發生相應變化。
教學質量評價涉及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在實施深度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空間上相互交融,教學需求與崗位需求、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深度融合在一起,因而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應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而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度不夠,學校和企業未在標準化流程中制定發展性的質量評價標準,不能全面著眼于課內環節、實訓環節以及崗位實踐等方面的考核。其次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未對行政主管部門、教師、學生評教等評價結果進行有機整合,有效整合成更具實用性的綜合性評價結果,也會導致相關評價結果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
教育部等六部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指出: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機制。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得到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學生及家長等社會各界的認可,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眾多平臺、技術、知識的跨界融合,勢必帶來更多的參與者,使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產教融合背景下想切實有效的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改進和提升,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在產教融合的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主動融入,積極參與。建立符合當代職業教育特色的質量評價體系,要以培育學生、服務社會、促進就業為目標,緊隨產業升級,緊密跟隨市場需求、產業升級需求、就業導向等,以產教深度融合為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將行業企業、教學督導、專任教師、全體學生等多主體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用于產教融合中。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需要打破之前傳統的質量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建立以行業、企業、督導、教師、學生為共同主體的多元評價模式,并以校企深度融合為途徑不斷加強多主體之間的聯動,建立常態的、多元互動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首先高職院校可以與行業企業建立合作式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作用,深入貫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將校企間的評價相結合,參照行業企業的崗位標準,與學校的質量評價標準、評價辦法、反饋機制等相互滲透,相互借鑒,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其次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質量指標體系時,還應當充分考慮社會、行業企業對崗位的評價標準。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科學規劃和出臺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實施專業教學過程中,將行業企業標準、生產標準、安全標準等融入到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中。學校通過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踐標準、實習標準、校內外實踐基地標準、畢業設計標準等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評價指標,構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該指標既反映校內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指標,又反映企業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指標。應將校企合作環節、技能競賽環節、創新創業等環節內容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指標的內容,使得教學各個環節實現可動態監控、可實時調整,確保其培養的專業人才既能滿足社會、行業企業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另外評價指標不僅需包含對課堂教學各個主要環節的質量評價指標,還必須包含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環節,比如作業批改、輔導答疑、考試命題、評閱、分析等教師課程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有對學生評教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指標,還需要包含對領導、督導以及行業企業評價指標等。
在實施產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了變化,教學要素和生產要素、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深度融合,全過程的質量評價是產教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學校應邀請產教融合中的各個主體參與評價,提高評價合理性,以充分發揮評價激勵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建立數字化教學評價系統,采集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為教師評價提供參考。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師資力量應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改良評價標準,構建新型教學評價體系,提升評價有效性。應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優化課程設計,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校方要尊重企業評價,引導學生重視企業評價,讓學生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更好地實現創業和就業。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設備、新經濟不斷涌現,這些都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得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更符合社會需求,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時,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知識、技能、素養、創新創業等各方面的能力,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必須涵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盡力保證評價內容的全面、完整及系統性。
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質量的生命線,對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要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升級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就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校企融合,共同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根據對接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建立常態監測機制,有組織、有計劃的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多主體評價、多元化評價、全過程評價,構建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質量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