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2017 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設的要求。[1]與傳統的工科人才比較,“新工科”人才不僅要在自己的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具備“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對未來產業和技術起到引領作用,還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作為高校的通識課程,無疑有助于工科大學生從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對大學生文化傳承、人文素養的提升以及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心雕龍·宗經》中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2]經,是指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經過歷史選擇具有歷史傳承的思想觀念的文本。所謂的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通常是指那些那些經過了歷史考驗、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影響的經久不衰的著作。《揚子法言》曰:“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內謨不作經。”[3]換言之,經典是大浪淘沙積淀下來的歷史選擇。中華文化歷經千年淘洗,意蘊無窮,內涵深遠,璀璨奪目的思想光輝恒遠綻放。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主要包括思想文化、歷史和文學藝術等三大類。按照傳統書目分類法又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積淀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意義,為后世人們提供了豐厚的滋養。我們知道讀經可以讓人明天理、知人道,讀史可以通古今、知興替,讀子可以“游百家,增智慧”,讀集可以長見識、養性情。因此,對于工程教育下的大學生而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可以滋養其文化智慧,塑造其美好人格,增強其人文素養。
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愈加激烈,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和侵蝕,部分大學生出現了文化修養缺失,民族文化信心不足等問題。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4]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經典閱讀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經。通過對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大學生能夠逐漸意識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鮮明的民族性,激發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在自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繼承,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長盛不衰。
健全人格在心理學上指的是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和審美各要素完美統一、平衡、協調。對大學生而言,具體體現為: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積極的協作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5]經典著作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傳統文化經典中蘊含著大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比如,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誠信慈悲、與人為善等。通過閱讀,大學生可以在經典提供的人性典范之中,將其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進行內化,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素養一直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拉動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向前發展。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利于個人向前發展,有利用于處理人際關系和促進社會發展。新工科人才應具備的人文素養大致包括三方面:具備人文知識、遵循人文精神和踐行人文行為。[6]然而,由于當今社會人才競爭十分激烈、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工程教育的大學生們表現出“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素質”等現象,由此導致“新工科”大學生的通識知識儲備不足,表現為所掌握的文化知識缺乏廣度,主動獲取通識知識的意識不強,途徑較少等。經典閱讀是改變上述狀況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工科大學生通過對經典的閱讀,其人文素養得到了提升,知識結構得到了改善,最終使之得到全面的發展。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哲學思想、審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等,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各種文化營養,如陶冶情操、增強文化底蘊,提高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等,以此來完成學生人格自由發展和精神生活的建構,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
教學方法通常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在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應盡量體現人文性,并在教學效果上注重滲透性的原則。現擬常用的三種方法做以探究。
講授法被稱為系統教學、主動教學、直接教學,是“教師運用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7]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習者明了事理的一個簡單快捷的途徑。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扮演著強有力的領導角色,完全由教師把握整堂課的結構和一系列教學活動。討論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從而互相啟發、探討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8]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能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情緒,使課堂的學習氛圍達到了整體的提升。
這兩種方法都要遵循赫爾巴特提出的“清楚”“聯合”“系統”“方法”的四個教學階段。二者相結合,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形式,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上課時交流分享個人或小組的觀點,教師進行點評總結。這樣可以把兩種教學方法的優點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提升課堂的整體氛圍下,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與投入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與傳統的教學形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法具有教育情景模擬性、教育主體參與性、教育結果有效性等特點。目前,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堂中存在著學習動力缺乏、學習興趣和新鮮感不足等狀況。體驗式教學法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堂上的引入,不僅是為了完成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通過創設情境、遷移學習、實踐訓練等方法,從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來增強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和認同。教師應盡可能地融匯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對學習氛圍進行創設,使學生在和諧愉悅之中,通過已知的情感經驗與經典名著進行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增強課堂的娛樂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變為主動求知的過程,從而增強教學的時效性。
從教學手段與方法上來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應開拓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充分利用線上教學、慕課等形式來拓寬教學視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而網絡平臺可以溝通課堂內外,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平臺,同時也是教師上課時實施教學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素材庫。利用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等慕課在線資源來增加教學內容的厚度。在此過程中,應始終以互動、學生的自主探索為本,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協作環境。網絡平臺互動教學法更加符合當代教學的需要,讓教與學在課堂內和課堂外不停地融合互動,讓認知和能力在師生互動中轉化為各自內在的知識與能力。
總之,經典閱讀對于提升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對于他們的人格、心理、價值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新工科建設為指引,努力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生享受到足夠的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不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情懷和人文情懷的全方位發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