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麗 常 夢
[1]晉中學院 山西·晉中 030619;[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
筆者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分為五個維度,即專業知識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求職應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分別從這五個維度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優勢與不足,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學。隨著高校教育教學專業性的增強以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大多數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通過筆者對某些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查,某專業課堂教學總學分為188.5,但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僅有43 學分,實踐教學環節僅占課堂教學總學分的22.8%;課堂教學總學時為2274,其中理論學時為2020,實踐(實驗)學時為254,實踐(實驗)學時僅占總學時的11.2%,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能力。
(2)大學生不懂得運用和轉化知識。大學生在經過大學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后,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由于不知如何將具體知識運用于實踐,使得在就業時不能有效地應對和處理問題,或者在處理問題時不夠成熟和靈活,不能夠充分發揮理論-實踐-理論的知識升華,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意識與能力,靈活性不高,因此直接導致大學生“眼高手低”、“心里清楚上不了手”等情況。
(1)過于依賴網絡,缺少現實的交流與溝通。《大學生對網絡依賴程度的調查報告》得出調查結論:大約65%的大學生喜歡上網,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在網絡盛行的今天,大多數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加強,寧愿向陌生的網友傾訴也不愿跟身邊的朋友親人溝通交流,使得大學生與現實的人際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下降,不會正確處理和維護各種人際關系,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
(2)獨生子女多,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弱。《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特征調研》表明:獨生子女占大學生總人數的68%,人數較多。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社會競爭壓力增大,撫養子女所需的成本不斷增加,給家庭都帶來了較大的壓力,所以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所占的比重較多。大多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愛與保護最多,自我意識較強,不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與家庭之外的人相處過程中,不能很好地交流與溝通,不會有效地表達自己以適應不同的人際關系。
(1)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占比重仍然較大。雖然我們提倡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在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仍然占較大的比重,有調查顯示:多數高校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能力和水平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較差,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新思考。創新能力有助于大學生在就業時有效解決問題,體現了大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對大學生工作和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2)大學生探索意識不高,對新鮮事物好奇心不強。大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進行書本學習,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也都停留在書本上。筆者曾引導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結果有兩位同學都說要進行四、六級考試的準備,而不想參加這些項目,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一位同學說自己課本上的知識還沒有搞清楚,需要將課本知識先學好再談其他。可見,思想觀念較為保守,不能打破常規探索新的觀點與路徑,不能有效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尋求突破與進步。
(1)大學生鍛煉臨場應變能力的情景與機會較少。由于大學生遇到的面試情景較少,很少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臨場發揮能力,這需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來支撐。筆者在平時上課過程中提問環節、微格教學環節等,發現很多學生在表達及臨場應變方面不能夠坦然面對,從而導致效果不佳。
(2)大學生的表達能力較為一般。由于大學生沒有充分的機會走出校門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與交流的能力不高,在面對求職應聘等情景時,不會有效地表達自己,讓他人充分地認識與了解自己,展現自己的優勢與能力,不會用語言巧妙地化解問題與困難,不會處理一些突發狀況,在求職時不能很好地展現自己。
(1)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大學生情緒易波動。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心理帶來不小的壓力,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有些大學生在畢業季找工作、考研季準備復試等過程中不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遇到困難時,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的情緒,從而影響自己的求職。
(2)大學生不夠成熟與穩重。新時代的大學生處于思想觀念轉換期和青年期,具有自己較強的個性,在面對問題時表現得不夠成熟和穩重,易產生焦慮急躁、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同時,網絡時代提供了可以隨時表達自己想法的平臺,大學生隨時可以發泄情緒,導致大學生不愿調節自己的情緒,總認為應該改變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提高高校專業實踐課程的開出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和基本要求》中指出,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分(學時)不低于20%,理工農醫類專業實踐教學比例占總學分(學時)比例不低于25%。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實踐能力,讓大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實踐操作,切實提高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大學生提高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尋求機會做一些社會性公益性的兼職。這一兼職的目的不是獲取報酬,而是讓大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去服務社會,如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當助教,幫助老師批改作業,管理班級等。通過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真切地感受工作的方方面面,體會工作時的各種狀態,在兼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正,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高校應舉辦各種活動,如演講、辯論等發言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寫演講稿、準備辯論材料等學會組織語言并鍛煉自己發言的能力,增強發言的自信心,這對鍛煉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應從自身出發,積極參加各項群體性活動。在群體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說話的藝術,讓自己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表達自己的意識與能力,了解人際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與價值,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提高表現力,合理地表達自己,讓他人充分地認識與了解自己。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設立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進行“頭腦風暴”式學習與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和生活中應多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和途徑解決問題,真正達到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口、解放學生的時間和解放學生的空間,最終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應努力發展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如跳舞、彈琴等藝術活動。通過發展多方面的興趣,不斷開拓不同的學習領域,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促進學習者的思考并推動創造潛能的發揮,敢于突破傳統,突破常規,促進個性成長和發展,在解決問題時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提高就業應聘臨場應變能力。
高校可以組織模擬求職應聘的演練,請專業的輔導老師指導,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應聘場景,提高自己的臨場反應能力,將學習到的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求職應聘能力。大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取就業市場的信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各種有關求職應聘的就業講座,學習相應的臨場應變的技巧,發現自身不足并改正,勇于參加各種活動如演講,鍛煉自己的現場反應能力,增強臨場應變能力。
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調節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高校應舉辦各種講座等活動使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一個較為準確全面的了解,緩解緊張情緒。其次,家庭應減少對大學生的就業要求和壓力,為大學生提供支持的力量。最后,大學生應充分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正視不足并不斷改正,提升就業信心,提高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