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慧 陳 恩
([1]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寧波 315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研究審議通過了《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8月,科技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聯合印發《若干意見》,這意味著高校和企業科研人員的自主性增強了。然而,在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背景下,人才流動性增加,在人才市場中“人才失信”行為層出不窮,從假文憑到頻繁跳槽等,這勢必對企業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由于市場經濟程度的影響,我國各地區對人才信用問題的重視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
因為信息不對稱,科研自主權放開后,如果沒有相關的措施牽引制約人才的行為選擇,由于理性人的假設,在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時,人才勢必會選擇失信。所以,人才信用體系作為一種牽引制約機制在科研自主權放開下,對規范人才行為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接下來在我國人才信用體系建設現存不足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從法律法規、監管;信息電子化管理、征信統一標準;信用教育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
人才規范體系是通過設定一定的法律法規,規范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由于信用涉及到個人隱私,因此對信息采集范圍、信息加工權限、信息披露范圍、信息使用原則、信息獲得途徑等重要問題法律規定一直是難題。也因為此,我國相關法律建設尚不完備,甚至沒有統一的關于個人征信的法律法規,也沒能對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
另一方面,從經濟學視角我們說,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會從帶來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去做出決定,如果一項決策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則做出決策的主體變化進行這個選擇。因此,一個主體在是否選擇失信時,會從其失信的成本與收益去衡量,就因為當前國內沒有相關的法律對信息濫用,失信行為進行明確懲戒法律規范,沒有從法律層面對個人失信行為形式牽制約束,所以頻繁跳槽等失信行為頻頻發生。
人才信用組織體系是核心,由各種人才征信機構組成,其作用在于對人才信用進行科學的評估,提供人才信用報告,促進人才有效、有序流動,實現信用經濟下的市場運行秩序。當前中國人才信用體系未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其主要問題還表現在:(1)從事人才信用服務的中介機構數量十分有限;(2)各個機構采用的信用評分規范程度層次不齊;(3)人才信用評價指標不統一,評級標準尚未成熟;(4)信用評級報告未能被市場接受。
人才信用的工具體系是人才征信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設施、標準和方法等集合,是信用體系正常有效運行的技術支撐。受計劃經濟體制下,干部人事檔案的影響,當前我國沒有一套統一的人才征信技術標準。表現在:(1)個人基礎信息檔案、個人信用記錄沒有完全實現電子化和動態管理;(2)各個征信機構的信用評估方法自成體系,導致評估結果的可比性不強。
人才信用教育體系是指通過人才信用知識宣傳,從整個社會人文層面營造與渲染人才信用意識氛圍,同時加快培養人才信用管理人員。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尚不充分,以至于信用觀念偏于保守,信用意識薄弱,失信行為層出不窮,信用道德評價還沒有形成。與此同時,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2.1.1 不同層次的信用法律建設
由美國消費者個人信息體系建設經驗可得,除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外,信用體系要有序的運行還離不開法律,即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信用法律體系的建設應該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法律、法規建設以信用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掃除信用行業發展的基礎性障礙為目的。我們將它稱為基礎性法律,主要對信息公共與個人隱私進行規定。比如信息公開方面的法律,可以借鑒美國1966年出臺的《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IA)、1972年的《聯邦咨詢委員會法》和1976年的《陽光下的聯邦政府法》。每個個體都存在著一定的隱私,隱私權關系到相關個體的價值觀、人格和權利。因此,通過法律保護有關主體的隱私十分重要,且與信用行為規范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可以參考美國1974年制定的《隱私權法》。
第二個層次的法律法規是直接規范和約束信用行業相關主體的行為,為信用行業發展提供直接的指導和行為依據。這層法律建設可以包含兩個操作,其一旨在規范管理征信機構、保護人才個體權益的法律。其二是旨在指導和規范高校和企業科研單位,立足公平競爭,對科研機構向市場投放信用和發放信用工作做出限制。
第三個層次的法律、法規是第二個層次法律、法規的延伸,與信用產品的運用有密切的聯系。如從法律上指定有差異的具有經濟執行力度的失信懲戒法律法規,使其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由此可以對失信行為形成牽制約束,從而緩解隱藏的道德風險。
2.1.2 人才信用行業監管完善
其一,信用監管機構的設置可以包括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性質的監管機構。依據市場發展和有關法律的建立將管理職能自然的分配各有關部門。在信用行業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信用行業協會,可以開展專業教育、舉辦培訓,舉辦信用領域的學術會議,制定標準等。
其二,信用監管的方式多元化。可以包括實地檢查、按時報告、監督與預警系統、強制及懲罰措施等。
2.2.1 人才檔案—“原始資料”的電子化信息管理
逐步改變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人才信息檔案、人才征信的電子化、流動的信息管理,針對每個人才個體建立唯一的電子人才信息檔案,各地區的人才信息管理數據庫實現共享,實現無縫鏈接。
2.2.2 統一征信技術標準
人才個體的信用信息屬于原始資料,只能算初級產品,無法判斷該個體的信用狀況、能夠承受多大的信用規模以及判斷失信的概率、由此造成的損失大小等綜合決策問題,必須對初級內容進行加工,即信用評估。如何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信用評估報告:其一需要有可信賴的執業操守,要建設一批高水平、有能力、令人信服的專業信用隊伍。其二,要建立一套國際國內公認的評估標準:比如,(1)信用評分標準統一。可以借鑒美國三合一信用報告評分標準,將評分定在330-830之間,分成五個等級,分別是很差、差、一般、好、優秀。如果一個人得分781分,則為信用評分為優秀級別。(2)信用指標體系構建標準統一,如良好信用表現的相關要素;失信行為相關的要素。(3)統一的、高質量的、公認的信用評估報告,各不同信用格式的評估報告要具有可比性。
2.3.1 建立完備的信用教育體系
完備的信用教育體系要從小做起,因此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學校信用教育體系,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由簡到難逐級開設人才信用教育系列課程,將其整合到現有教育體系下,形成完善的人才信用基礎教育,從而從小提高每個個體的人才信用意識。二是社會信用教育體系,利用各種公共和民營教育機構或組織,面向全體群眾,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輪訓。三是以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多媒體媒介為主進行輿論教育體系建設。四,各地區政府機構,不定期進行信用主題宣傳,利用多種不同形式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參與率。
2.3.2 信用管理專業人才教育
加快、加強信用管理人才專業教育,鼓勵各地區、各級高校開始信用管理相關的專業與課程,增加信用管理人才的供給。其一,在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假設上既有包括學科基礎課還要包括專業課,如信用管理學,信用風險管理與度量等。其二,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堅持“四結合”原則,理論與實踐集合、老中青相結合、校內外結合、國內外結合。建設一支多元化、年輕的、具有活力的教師隊伍。其三,在教材建設中,不僅要引進國外相關機構的原版教材及有信用管理專業課程相關的制定教材,還有教師自己撰寫、出口相關的專業教材,比如《信用管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