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勇 徐曉華* 李天明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制造業是國家發展與騰飛的基礎,這在人類社會幾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工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如何培養緊跟時代進步的應用型人才是各國都在考慮和探索的問題。
在我們國家,大部分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高校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普遍反映,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后無法馬上適應崗位工作,至少需要經過1~2年左右熟悉企業生產特點、設備性能并在相關崗位輪訓后才能慢慢適應企業安排的工作。對于企業來說,招聘來的應屆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崗位需求,還要為培養他們的崗位能力付出不少的成本。如果他們不安心崗位工作,企業就感覺得不償失。這就再現了許多企業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而是更愿意招聘有兩年或多年工作經驗的人才的現象。是什么原因導致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難、企業招聘工程技術人員也難這一矛盾?筆者認為,這是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
為破解這一矛盾,很多高校進行了不少嘗試。例如:冠名為某某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廠中校”模式、提前頂崗實習等等。這些改革得到了高職院校的認可。然而,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以上模式暴露的問題不少。集中表現在:(1)大型企業根據發展規模可以將整個班的學生全部接納。如果企業對相應專業的人才需求減少,就會導致這種模式不能持續;(2)學生與企業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對于自己學習的專業了解少,對于將來工作的企業或行業了解更少。由于他們不能自主選擇企業,為數不少的學生不安心于工作的企業;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能力參差不齊,企業更希望留下綜合素質好的學生而不是整個班的學生;(3)學生在進入企業畢業實習階段,容易被企業納入生產線,做一線生產工人對待。這無疑是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與規格。
如何實現企業用人滿意且學生學習不耽誤,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效果?我校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嘗試,特別是在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進行了積極探索,初步實現了學校與現代化企業人才培養深度地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為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首先,我校利用大三結束的暑假時間,提前完成最后一年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及與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這就給學生最后一年的崗位學習留出足夠時間。
其次,在最后一學年里,學生通過“雙選”模式進入企業。進入企業后,學生邊實習邊完成“工程訓練綜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內容。“工程訓練綜合”這一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讓學生掌握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功能與結構特點,掌握相關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藝過程,完成相關參數的設計、計算及系統的模擬仿真優化等(或分析機器的功能、動作過程等,制定相關的控制方案并選擇相關的設備,編制程序實現機器運動控制)。
由于學生實習崗位千差萬別,面對的機器功能也各異,不可能再像在學校那樣擬定通用的題目讓學生來完成即可實現教學目標。為此,我校派出專業的校內導師到企業,與現場工程師一起商議如何結合學生所在的車間或崗位需要面對的工藝和設備,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學習相關的制造工藝和機器部件的結構設計、結構優化或控制系統的設計,實現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
這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進行了深度思考,更好地掌握機器的結構、生產特點,為今后提出更好的工藝改進方案、更優的機器結構或控制方案打下了良好基礎。學生的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真正實現了深度融合,強化了“現場教學”,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工程案例有機結合,縮短了人才成長時間,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由于學生分散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崗位,面對的機器自動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把握好學習內容的難度,同時保證學生有自主的學習時間成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校內導師根據教學總體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科研實踐經驗,與企業工程師一起預估完成選取的教學課題需要的學習時間、必須給學生提供的工作條件及課題的難易程度,商議好課題的邊界條件、參數條件等,為課題的實施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在進入蘇州某企業實習時,需要配合現場工程師一起完成自動上料機械手的裝配、調試及驗收等工作。校內導師就與現場工程師一起,選取“XX型自動上下料機械手的結構設計與優化”這一課題。根據教學目標,制定了以下內容:要求學生結合物料的特性擬定該機器的功能、工作節拍、各向行程,設計合理的運動方案、計算出合理的傳動功率并對拾取機構進行優化等。讓學生在裝配實習過程中邊實習邊思考,或與現場裝配師傅商量遇到的難題,實現了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有機融合。同時,企業提供電腦、辦公場地等條件,讓學生在每天實習之余,將相關的過程記錄下來。既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又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保證能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目標。
在大學的前三年中,由于學生接觸工程實踐較少,因此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可能很強。為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及時得到解答,企業導師的遴選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保證人才培養關鍵的一環。
我們在選擇企業導師時,不僅從導師學歷方面進行審核,更多地通過與導師商談,了解其工作經歷及其在企業從事的崗位、完成的項目等內容并通過人事部門、導師所在的業務部門了解導師本人的責任心。通過多方面、多角度考核,確保企業指導老師的質量。
由于企業導師對學生不熟悉,對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了解不夠透澈,同時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領悟不深刻。單純由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完成課題會導致執行效果有偏差。因此,由企業導師根據所在企業的生產工藝特點和設備特點初步設計相關課題內容,再安排校內導師到企業,與企業導師一起最終確定課題任務與目標,再定期到企業跟進課題的完成進度和完成質量,確保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人才培養質量是否能達成,過程監控顯得尤為重要。
(1)制定嚴格的時間表,定期檢查學生課題完成的進度。通過檢查學生的筆記、工程圖、技術總結等文檔資料,考察學生是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分步完成了某階段的學習內容。完成的質量如何?是否出現偏差?等等,為后續階段的學習制定修正方案,保證教學有序穩步推進。
(2)定期檢查企業導師的指導方案與記錄。通過檢查企業導師的指導方案與記錄、與其交談,聽取其對學生的評價等,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主動性、存在的困難等。為下一步開展教學工作做準備。
(3)課題論文的答辯。讓學生寫課題論文,既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是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通過課題論文答辯,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理解程度及其運用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更主動、深度思考本課題的工程難題,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為其今后工程能力進一步提升打下基礎。
答辯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取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回避制度。根據學生設計的內容,要求就機構設計原理、結構、工藝性、運動分析或力學分析等內容的進行論述說明或現場計算驗證。設置一些工程難點,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及對設計課題的研究深度與廣度。根據學生的論述說明、計算驗證、現場應變能力等表現,由答辯教師給出評分并評定等級。
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最后一年里進入企業學習和實習,將最后一年的學習內容與企業現場實際工作內容有機融合,擬定合適的實踐課題,遴選合格的導師,讓學生邊工作邊學習,在最后一年里加速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工程師的華麗轉變,連接好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最后一公里”,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做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