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濤 李琳琳 廖 娟 董玉瑛 烏云娜
(大連民族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遼寧·大連 116600)
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多元化,我國經濟結構有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環境下,許多高等院校都相繼開始了對教學改革的探索。“環境地學”是環境科學與地球科學相互交叉而成的一門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中心,研究人—地系統的組成、結構、發展變化規律,并運用地球科學一系列分支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統的科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2]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基于該課程自身的特點,不難發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探索有效的改革途徑成了現在的主要任務。
為了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在2014年正式提出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逐漸引導部分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也為高校轉型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據。如我校(大連民族大學)十三五規劃中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各民族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其著重體現在“應用”二字,即在充分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某一領域的實踐之中。[3]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高等院校核心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體現,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不足,導致培養目標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向社會輸出一批具備高素養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強調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實踐性應用。[4]同時,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應該要隨著實際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避免出現培養出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新的形勢下,高等院校應該積極探索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地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既要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提供基礎的理論,又要在自身的基礎理論下把握最新的動態前沿。該門課程涉及眾多地質學和地貌學相關基礎理論,其中又有部分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重復。[5]眾多理論交叉重復往往會讓學生找不到重點,難以梳理出清晰的課程知識體系。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大多數教師都是以PPT講授為主,以PPT授課的方式彌補了傳統板書授課的不足,通過引入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直觀化,也成了一種快速向學生灌輸知識的便捷方式,大部分教師也很依賴這種方式。[6]這種方式會讓教師忽略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在“單向”課堂的氛圍之下,教師不僅無法獲取學生對知識汲取程度的反饋,而且還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思考問題的動力,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
由于環境地學這門課程主要是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許多學生產生了“只要應付過期末考試就行了”的思想,認為學了這么多理論知識也沒用。甚至在臨近期末考試時,很多學生才開始慢慢尋找課程內容的重點進行復習,這種為了應付考試而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在目前眾多高等院校中也普遍存在。以這樣的想法去學習知識,不僅掌握不了基礎的專業知識,而且更談不上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了。在這種以考試為重的思想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忽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為考試完以后也都將所學忘記了,也就失去了對該門課程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探索的興趣。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有著自身的特點,可以通過環境地學的知識體系結合地方區域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內容。開展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并不是改變原來的課程知識體系來教學,而是在教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區域特征,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會讓學生更加貼近抽象的理論知識。比如大連民族大學位于大連市,屬于沿海地區,海面上時常會出現“龍吸水”的現象,并被媒體廣泛報道。在大氣圈和水圈章節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就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知識作為重點來講授,因為發生的事物就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會讓學生體會到理論知識在實際當中的體現。這種地域的特色內容教學,是符合“將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的。
如今網絡技術高速發展,各種教學軟件層出不窮,而在傳統課堂講授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的優勢來優化教學方法,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更為全面。[6]比如近年來興起的“對分易”微信公眾號,教師可通過“對分易”的教學平臺發送當天講授的課件以及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延伸知識,比如發布一些大連周邊的海岸地貌、巖層構造圖片、視頻等,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可以充分對課堂知識進行消化,也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產生了疑惑可以將問題發表在平臺上的討論區,讓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解決,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的疑問得到及時解決,又大大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7]
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輕視學習的過程,而只注重期末考試掛沒掛科的結果。在對學生的考核當中一般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所占比重很大,甚至有時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總成績,通過卷面基礎理論的考查顯然是不足夠的。為了讓學生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真正能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并能自己深入思考如何應用于實際之中,具備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可以縮減小部分卷面成績所占的比例,通過增加“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作為考核學生的一種方式。比如,課程新內容開始之前,出1~2個與上次課內容相關的案例分析題,進行5~10分鐘課堂小測試,統一收回后打亂次序發放給學生,即學生之間相互評分,最后統計分數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促進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可以真正去思考,并且也能加深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靈活運用。
目前,如何建立一套適用于高校實際情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是各高校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8]無論是通過對課程體系的一些教學改革措施,還是對整體培養方案的優化,都需要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在不同時期,應用型人才模式又會被賦予新的內涵,在這種嚴峻的挑戰形勢下,環境地學的課程教學改革也將繼續不斷推進,對于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也會持續尋找新的途徑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