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玉 王素玲 趙立新 張 勇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318)
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端研究生人才是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優質的研究生教育是21世紀中國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而目前中國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不容樂觀,培養條件、結構及過程都有待改善,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皆需要有效提高。
協同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是在協同理念的指導下,在完善、科學的機制牽引下所形成的高端人才培育范式。它借助協同創新平臺,融合產、學、研等主體的協同育人優勢,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及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和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升了高校的綜合創新水平。[1]
圍繞國家及區域的發展需求和高端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開展了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平臺)建設項目,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為實踐基地,在協同創新環境下,將優秀的師資隊伍、優勢的學科和平臺、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優秀的企業緊密結合,開展研究生培養,對本校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和產、學、研的進一步融合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研究生是最有活力、極具潛力的科研骨干群體,也正處于夯實理論基礎、培養創新素質、掌握科研方法和加強工程應用能力的關鍵時期。為適應國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基地擬建立研究生的選拔與考核機制,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明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本要求,細化研究生培養期間的研究內容及任務,提交學校及基地進行備案,并作為考核的標準;構建一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共同組成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選拔、培養、選聘機制,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提供有力保障;[2]形成以項目為載體、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的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及機制,提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內涵,提高研究生專業理論水平及創新實踐能力。通過科研立項,建立持續穩定的實踐及交流平臺,實現實驗室及信息資源的共享,促進校企合作及共贏,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在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過程中,協同聯合培養的合作理念從傳統的“成果導向”向“人才導向”轉變,培養定位從“學術型為主”向“學術、應用型并重”轉變。采用“校所聯合、校企聯合”為主的行業產業高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牽引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學術或工程課題的研發事業之中。[3]下面從幾方面對基地建設的實踐過程進行介紹:
基地依托單位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該企業主要面向油氣田機械工程,從事采油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主要承擔大慶油田分層開采、井下工具、增產增注、三次采油配套、采油工程規劃與方案設計等系統的研究工作。
研究院建院50多年來,先后取得科研成果900多項,其中國家級成果20項,省部級成果131項,國家專利136件。大慶油田開發初期研究的分層工藝技術、油田開發中含水階段研發的限流法壓裂完井改造技術、高含水開采后攻關的橋式偏心分層開采配套工藝技術及螺桿泵采油配套技術均獲國家級科技獎。先后推廣應用分層注水、鉆采工程方案、螺桿泵等50余項技術和產品,進入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蘇丹、蒙古等8個國家的油田和國內吉林、勝利、新疆等20個油田市場。全院擁有9個主體科研室,1個技術服務中心、4個檢驗中心和4個一流實驗室。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領軍人物和強大的科研團隊,在制造設備及創新平臺、國家重大課題和行業前沿項目等方面實力突出,并具備強大的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與對接能力,是研究生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主要協同環境要素和依托。
為保證可持續的研究生長效聯合培養,由學院分管院長及研究院負責人決策,相關專業責任人、實習指導老師及企業實習研究生管理負責人作為操作者,形成了規范的培養協議和制度,建立了“層級分明、職責明確、溝通順暢”的管理架構。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生選拔與考核小組。設置了基地專用辦公地點,吸收德才兼備、有強烈責任感的研究生負責助管工作。基地運作過程中將研究生自主管理、學院參與和社會共建相結合,為了規范管理基地的科研活動,做好研究生學業評估體系的科學制定,設計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健全了《實踐教學管理辦法》《實踐教學考核辦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管理辦法》《實踐教學建設與質量監控管理辦法》等制度化文件,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實踐基地培養條件提供了保障。
在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諸多因素中,導師隊伍是根本性因素。[4]為保證研究生學習與科研質量,在聯合培養過程中我校實行了“雙導師”制。研究生學習包括校內學習和基地實踐兩個方面,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養過程。
基地“雙師型”教學隊伍由采油工程研究院及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導師組成。本著自愿申請與基地建設需要的原則,嚴格認定研究生導師資格。共遴選校內導師8名、研究生10名進入基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導師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均合理分布在基地依托的學科方向。選派4名教師進行專業進修和培訓活動,并面向企業界招聘高水平專兼職教師2名。
明確校內外導師間的職責與任務,使其制度化。在校內,以骨干教師為核心,以相關領域的年輕教師為輔,形成了以點帶面、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活力的指導教師隊伍;在校外,選擇技術能力強、具有較強指導能力且工作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作為企業導師,并通過培訓不斷提高企業指導教師的碩士實踐能力培養水平。通過加強校企導師之間的交流,促使企業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及要求全面了解,提高了企業導師參與度;進行導師之間的技術或項目深度合作,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校內導師完成相關的專業授課任務,另外聘請企業導師或企業優秀技術人才進行專題講座,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根據考核要求,對基地導師的業務成果和研究生培養業績做出及時、公正、合理的評價。“雙導師”制度提高了研究生專業理論水平和職業能力,顯著地縮短了研究生與社會間的距離。
基地緊緊圍繞學校發展的主題目標,切合企業的現實需求,并緊跟相關領域的前沿成果,由校內導師、企業導師和研究生共同遴選出學生研究方向及研究課題,以及相關合作科研項目,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將研究生個人培養、導師學術研究與工程實踐活動相結合。研究生在科研工作期間,充分調研,參與課題申報過程,積極探索先進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有效提升了個人課題申報能力,掌握了科研流程。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研究生作為活躍嶄新的科研力量,積極主動,大膽創新,在校、內外導師的指導及學校、企業及政府的支持下,夯實了學術基礎,獲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開辟出新的科研方向。通過協同合作,構建了有效的校企合作互動模式,雙方在人才培養、管理咨詢、教育培訓、課題研究等方面形成可持續的長期共贏合作機制。學校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強了研究生的派出力度,多次開展研究生培養學術交流,為研究實踐培養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同時通過項目合作的推動,部分技術專利化,或得到進一步孵化。
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是研究生加強專業能力與職業修養的重要課堂,[5]是高校與地方進行產學研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渠道,是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研究生通過基地實踐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及創新能力,創造出了更多的社會價值。也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不斷提升自我的平臺,教師們通過與基地專家的交流合作,積極投身于產學研課題的開發和研究,逐漸成長為既有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以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與研究動力,形成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基地建設模式,實現研究生教育從學術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的戰略性轉變,促使研究生的內涵素質、學術質量和綜合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