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恬祎 陳全發*
([1]湘南學院臨床學院 湖南·郴州 423000;[2]湘南學院科研處 湖南·郴州 423000)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我校地處的湘南邊陲地區(郴州),曾爆發過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運動,涌現出了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和人民軍隊的創建地之一。[1]因此,為加強地方本科院校立德樹人的功能,必須充分挖掘和弘揚當地的標志性紅色文化資源,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湘南地區歷來就是革命的圣地,英雄的搖籃。自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湘南大地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多有發生,期間也孕育了一大批愛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作為中國革命史的特定坐標,在郴州爆發的湘南起義,她不僅開創了武裝起義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嶄新局面,也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做出了重要貢獻;“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誕生地,她既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發祥地,也是無數先烈浴血奮戰的地方;“半條被子”的故事更是我們黨同人民群眾血脈相通、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湘南地區還涌現過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擁有一大批豐富的革命遺存:多位黨和紅軍優秀將領在湘南地區工作和戰斗過,鄧中夏、黃克誠等先烈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誕生地,湘南起義紀念塔、“半條被子”紀念館等國家級、省級教育基地。所有這些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重要見證,更是傳承紅色文化,詮釋郴州紅色革命文化的核心載體。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時代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培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2]是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根”與“魂”。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搖籃,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肩負著國家使命、民族希望的重任。我校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須強化政治意識,立足本地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實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彰顯革命老區高校育人特色和成效,樹立起地方院校立德樹人的標桿。
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承,是高校育人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其關鍵是要解決好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與高校自身教育功能協同化的問題。[3]創新高校紅色教育模式,在開放式實驗教學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注重與立德樹人理念相結合,注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輔佐,注重與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相融合,注重與高校紅色文化教師培養相成長。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讓紅色文化貫穿開放式實驗教學全過程,重視紅色文化對師生的情感和心靈觸動;依托郴州紅色文化資源,合理的將郴州所擁有的具有濃厚的地域特點的紅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此培養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認同,從而內化到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
開放式實驗教學是一種強調學生創新性能力、具有多維性的實驗教學方法,在實驗指導老師的宏觀指導下,向不同專業、年級與知識水平的學生全面開放。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束縛,學生自主參與,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興趣及未來就業技能等多方面出發,選擇合適的實驗項目。[4]整個開放式實驗過程由學生把握,能提高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學習積極性以及實驗質量。實驗小組由人數相對較少的3~5人組成,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開放式實驗重在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性,能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和科學態度,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可為臨床實習和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個“德”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大愛大德大情懷。學校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務必要重視“德”的教育。我校的臨床醫學專業設有廣泛的開放式實驗項目,我們通過開放式實驗教學,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發揮專業教師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基于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特征,利用開放式實驗項目的特點,積極主動地將習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融入到教與學的工作中,釋放出專業課的思政內涵和育人力量。經過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出了寓思政教育于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六步法”教學范式。
一是思政內容與教師“精挑”:依托學校思政教研室,結合當地實際編寫紅色文化教育讀物,為課程思政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同時在相關專業中高標準遴選出一批以積極向上的黨員為主力軍的實驗指導老師,對其進行一定學時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政治素養培訓,強化本地經典紅色文化知識,提升寓思政教育于實驗教學中的能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進一步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成為學校宣講青年理想信念和紅色文化的主力軍。
二是課前五分鐘“鑄魂”:實驗指導老師利用開放式實驗的特殊性,在對學生實驗課題、實驗內容進行審定的同時,利用課前五分鐘,將“習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和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教學工作中,釋放出專業課的思政內涵和育人力量,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
三是課間五分鐘“傳道”:開放式實驗過程中指導老師與參加實驗的學生是一個“實驗共同體”,交流密切。實驗指導老師利用課間休息時間,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充分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功能,關心學生的成長,在解惑答疑中言傳身教。學為人師,行為示范,先“傳道”再“授業”,以教師的正能量影響學生,用朋友間談心的方式宣傳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理想信息教育思想,做優秀的新時代青年學生的領路人。
四是課后五分鐘“交心”:實驗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完成后,對實驗數據的采集、分析、實驗報告的寫作等作認真細致指導的同時,將理想信念教育貫徹始終,以無形的力量感化、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既做良師,亦成益友。對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出現思想上的問題,耐心細致指導,幫助并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五是理想與信念“存檔”:由于開放實驗項目的特殊性,學生在實驗的任何環節都可以相互討論或請教,紀律要求相對松散,自覺性靠自己約束,行為靠自己規范。實驗指導老師在宏觀指導實驗的同時,對每一次參加實驗的學生作實驗操作成績、品德操行的等級予以備注留檔,建立教師與學生的課程思政檔案。這樣既可促使學生在日常的教與學中完善心智,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規范自己的行為,是實驗指導老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真實評判,也可為日后更好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是實驗教學效果評價:實驗課程結束后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考核,并對實驗教學效果和課程思政成績同時評價。對已開展過開放式實驗的學生以及實施實驗教學的老師,進行相關問卷調查,一看開放式實驗教學效果,二看指導老師將“習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和紅色文化融入到教學全過程的思政教學效果。通過與對照組的比較,給寓理想信念思想教育于實驗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作出明確的評定,并形成綜合報告,為日后的繼續探索與實踐作參考與指導。
紅色文化承載著過去、啟迪著現實、昭示著未來,具有特定的歷史性和鮮明的現實性。[6]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部在全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我校的教學中處處都有課程思政的影子,但比較起來,在開放式實驗教學中融入本地紅色文化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更有優勢,效果更明顯,對培養勇于奮斗、愛國愛家、敢于擔當的青年學生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