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婷 陳藝琪 林舒婷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旅游系 廣東·佛山 528000)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鄉愁”產生于離開本鄉本土的離家者,在外以新的社會身份回望自己與家鄉的情感距離。在舊城改造的背景下,“故鄉淪陷”的問題日益嚴重,我們漸漸忘卻記憶中的故鄉。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中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里的鄉愁,包含空間和時間上遠離的鄉愁。曾經時空里的故鄉成為統一價值認同的象征,由此衍生的情感成為維系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紐帶。特別在歷史文化街區中,要使傳統文化得以被傳承與保護,鄉愁再現是重要的渠道和方式。
“社區營造”一詞最早源自日本,我國臺灣文建會在1991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結合“自下而上”“居民自主參與”等理念開展社區營造運動。陳其南(1995)提出:社區營造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區參與意識。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人們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人文關懷欠缺、歷史建筑被破壞和集體記憶缺失的局面。綜合研究發現,“人”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人是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社區營造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高其社區參與意識,才能使社區營造得到較好的效果。
本文擬選擇佛山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社區——沙塘社區為案例地,通過對沙塘社區營造中的社區秋色活動進行分析和解讀,探討鄉愁要素在社區營造活動中的作用。
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沙塘社區地處禪城區中心位置祖廟商圈中,屬于佛山市老城區6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的蓮花南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區。近年來,全國掀起了舊城改造的高潮,沙塘社區內的仁壽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原來的觀音巷、拱北巷等街巷都被拆遷了,所以原來沙塘社區的30條街巷現在只剩下21條。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李可瓊故居、蓮花巷土府、仁壽寺等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秋色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明清,是廣東省佛山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漢族民間舉行慶祝豐收游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稱為“出秋色”。佛山秋色在2008年的時候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已成為佛山展示文化魅力、個性特色的民俗活動。每年11月份由政府組織的佛山秋色大型巡游和定點舞臺表演都會吸引來自佛山本地、廣州、肇慶等地的游客前往觀看。
沙塘社區秋色和佛山秋色是相互補充,和而不同的關系。它們都有共同的目的:傳播本土優秀文化,營造秋色品牌。但二者在內容上有不同的側重點。佛山秋色主要通過大型巡游和定點舞臺表演向觀眾展現佛山傳統民俗,沙塘社區秋色則側重于參與者的創造與參與,雖不一定能涌現出高質量的手工成品或表演,但在活動過程中能將秋色的活力和精神落實到社區、家庭單元。
佛山市學思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服務中心,原名佛山市學思口述史研習所(以下簡稱“學思”)是沙塘社區營造的重要推動者。為推進社區營造,在多次深入探訪中了解到沙塘社區曾作為佛山秋色的發源地,對秋色活動具有獨特的情感,但隨著佛山秋色越來越精細化與專業化,社區居民很少能參與其中制作及表演,只能作為觀眾觀看表演,導致社區居民對佛山秋色的參與感大大下降。于是,學思聯手佛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局,在2017年11月成功舉辦了首屆的“沙塘社區秋色”,該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在沙塘社區組織一場巡游活動以及手工作品展覽會。在巡游活動中,街坊們拿出自己的秋色手工藝作品走街串巷,玩賞秋色手工,聆聽作品背后的故事。當巡游完畢后,街坊們會把其作品聚集到沙塘藝術墟中進行展覽,同時大家也可以來現場體驗彩燈、獅頭扎作、佛山剪紙、廣繡、粘土制作等手工藝。2018年10月,“學思”又組織了第二屆“社區秋色藝術節”,藝術節以“致青春·穿梭80年代”為主題,以“展、會、景、秀”的活動形式開展。
參照伊諦涵等人的研究,筆者認為在沙塘社區秋色中,傳統街巷空間作為媒介進行傳播活動,主要發揮著三個方面的作用:(1)提供人際交往、信息交流的場所;(2)傳統文化的載體;(3)鄉愁情感的寄托之處。
第二屆社區秋色活動中“展”的模塊,社區居民在廣場、公園等地方交流各自對佛山秋色的記憶和看法,“學思”成員記錄并整理成一套有序的資料后,以時間為主線在社區廣場中進行展覽。這時,傳統街巷空間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的場所被利用著,人們通過觀展,彼此之間關于沙塘社區的記憶和故事在展覽交互碰撞。
在秋色活動中,傳統街巷空間作為傳遞文化信息的載體的作用都能得到體現,其中特別較為鮮明的是社區裝飾,如對社區進行墻繪、用雕塑裝飾社區等等的直觀且使人印象深刻的形式。通過對街巷進行修飾,傳播秋色活動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的民眾關注社區秋色活動。街巷空間作為傳播的媒介,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和文化符號,讓群眾對活動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社區巡游”是最多民眾關注且喜歡的活動形式。雖然規模較小,但社區巡游把沙塘社區的傳統街巷空間利用得更為充分,居民走街串巷,在充滿歷史和滄桑的街巷中,感受時代的變遷,回憶往昔的故事,這是傳統街巷空間作為居民鄉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載體。此外,解說員巡游時會將社區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以及街巷背后的故事講述給居民及游客聽,讓年長的一代緬懷歷史,讓年輕的一輩繼承歷史文化。居民樓、牌坊、墻壁、建筑的門牌、匾額等都是文化的載體,通過系統的解釋反復傳遞文化信息,以此刺激受眾的認知原點,加深受眾印象。
傳統文化符號是鄉愁的具體表征,更是作為識別和提取鄉愁的“記憶要素”。根據符號學理論,趙毅衡曾定義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
鄉愁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無法拔除。在本文中,筆者將作為感知鄉愁的傳統文化符號按照構成要素和存在方式分為以下兩類:一是物象表征符號:(1)建筑符號。老街道和巷道之間縱橫交錯,組成了社區內部密集的交通網絡系統,交通網絡緊密地連接著家家戶戶,具有強大的功能性;(2)手工藝品符號。沙塘坊的廣繡、獅頭扎作、剪紙等手工藝品作為非遺作品的代表,結合嶺南的文化特色,是沙塘社區很重要的一個符號載體。二是行為文化表征符號:(1)文藝故事符號。沙塘社區的李可瓊故居,土府等,他們凝結了近代的歲月故事;(2)歌舞文化符號:每年社區秋色的舞臺劇、舞獅表演,這些都成為了沙塘社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社區秋色活動中,“展”模塊利用物象表征符號要素中的照片,通過歷史的秋色活動照片、社區居民的秋色作品展照片等,把早期秋色活動史實和人們當時的表情心理流傳下來。觀展居民通過回顧老照片,既感受到佛山秋色這項民俗文化的薪火相傳,又能古今對比,感受新時代元素的融入而增加的秋色新血液。
“景”利用了古建筑以及街巷等建筑符號要素。通過導賞、彩繪等方式,把蓮花巷土府、李可瓊故居以及人們生活的街巷空間串連在一起,構建起人們情感的記憶空間,引起情感的共鳴,再現鄉愁,增強居民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歸屬感和地方認同感。
“秀”利用了社區整體的行為文化符號元素,人們通過對社區空間的體驗,以及對街道圍合空間特征元素的感知,產生場所意象并形成的符號記憶。人們參與系列的社區秋色活動,進一步了解社區發展歷程以及挖掘出根植在內心深處關于“故鄉”的記憶,不論從時間或是空間上,這種情感與行為互相產生影響,使得歷史文化街區的社區營造順利開展。
“會”利用了歌舞文化符號,探討秋色文化如何與時俱進、記錄一群年輕人如何想到做社區秋色的故事、分享學思以社區秋色的形式幫助社區發展的經驗,同時以晚會、獅舞分享等形式展現社區魅力。
文化活動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是鄉愁再現的重要形式。在沙塘秋色活動中,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例如社區秋色巡游、手工藝品的制作體驗及展覽、秋色主題攝影展、社區秋色晚會等,這些傳統文化活動的植入,加強了居民間的交流,加深了對社區的認同感和依賴感,使得居民的“鄉愁”再現。
社區秋色巡游主要由社區居民帶領各自的小朋友手持親自制作的手工藝品走街串巷,這不僅是一個表演,更有將祝福送上門的韻味。這種巡游的方式源自佛山秋色,在形式上沿用了老一輩的走街串巷的模式,使得社區秋色的節日氛圍更好渲染到社區中的每一戶;在內容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佛山秋色的部分手工藝品,使得這些手工藝品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新穎有趣。在同樣的空間,不一樣的時間,做著相類似的事情,對于老一輩曾經的秋色回憶被喚醒——當年自己身為孩童時也曾在父母的帶領下歡天喜地參與秋色巡游,而如今成為父母帶領著自己的孩子參加社區秋色巡游;而對于孩童來說,這種巡游的方式也很大程度吸引著他們,因為這很熱鬧、很新奇,同時也會潛移默化這種行為風俗。
手工藝品的制作體驗及展覽是社區秋色中比較重要的模塊。文化的發展在于傳承,傳承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過程,因此,文化傳承需要在體驗中學習,體驗中發展。在沙塘社區秋色中,居民可以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制作宮燈、廣繡、剪紙、獅頭扎作等非遺項目,同時近距離觀看非遺傳承人的優秀作品。通過體驗這些非遺項目,真實、直觀地置身于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第二屆沙塘社區秋色中,還特別增加了秋色活化論壇和社區營造經驗分享沙龍,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社區秋色帶領人們探訪沙塘社區手工藝的同時,做到聯動社區內外豐富的文化資源,將秋色文化的保育落實到社區、反饋社區。
筆者將采訪對象分為參與過沙塘秋色的社區居民和非社區居民兩類。經調查發現,二者雖然都參與了沙塘秋色活動,但是除了對社區秋色活動都表示支持與喜愛外,兩者還有著不同的感受。
對于原住居民,社區秋色給他們平淡的生活帶來了一抹炫麗的色彩,由此社區變得熱鬧起來,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密切,同時勾起了他們舊時的回憶,使得居民們會關注之前社區中熟視無睹的老街巷和房屋。有些人回憶起剛到社區時的陌生情景,到現在對社區有了強烈的歸屬感,有些人則說起對常去的小公園情有獨鐘,大樹下、石凳旁,正是閑聊和運動的好地方。參與過佛山秋色設計與制作的傳統手工藝人對社區秋色活動感觸也頗深,因為社區秋色勾起了他們曾經奮斗的青春歲月的回憶。雖然沙塘社區秋色規模不比大市秋色,卻處處充滿著左鄰右里的親切感與樸實感。有居民反映說因為這個活動,發現了原來沙塘社區還存在這樣的歷史老街。可見,社區秋色不僅把熱鬧歡慶的氛圍帶到每家每戶,還能讓居民走一走他們不常經過的街巷,挖掘過去一直沒有了解過的社區角落。
對于非社區居民來說,社區秋色活動讓他們更好地認識沙塘歷史文化街區,加強對佛山傳統手工藝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也引起了他們對原來生活相似場景或活動的回憶。在社區導賞過程中,有人喜歡穿越老街巷時感受它的清幽寂靜,有人喜歡駐足在李可瓊故居、蓮花巷土府等老建筑下感受歷史的厚重,有人則喜歡沙塘社區歷史變遷的故事等。同一段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觸與回憶點,但相同的是這都成為了他們一段難忘的經歷。有位宮燈的體驗者說到,做宮燈時會讓她想起她兒時第一次學做燈籠的場景。雖然現在已經長大,但是經過復雜繁瑣的工序后完成作品的感覺和當初是一樣的,一樣的激動歡喜和充滿成就感。
本文以佛山市沙塘社區為例,通過對參與過沙塘社區秋色的社區居民和非社區居民進行深度訪談,尋找居民在沙塘社區秋色活動下鄉愁再現的過程和要素。社區秋色活動中的鄉愁再現主要體現在傳統街巷空間的利用、傳統文化符號的表征、傳統文化活動的植入、居民鄉愁記憶的喚起這四個方面。研究表明,基于沙塘社區本身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提煉且創新的沙塘社區秋色活動不僅能很好地讓居民深度體驗佛山特色民俗,傳播當地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喚起和強化居民對舊時生活場景的記憶和鄉愁,拉近居民間的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
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過程中,人們過于重視硬件環境的改善而忽略對其內在文化的傳承與營造,這讓許多社區的硬件環境與社區本身的歷史文化嚴重脫節,不僅使得居民社會關系面臨著沖突和矛盾,更使得村落發展缺乏持久的活力和動力。本文通過研究沙塘社區秋色活動,分析該活動如何喚起人們的鄉愁、增強居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以及如何從內到外的活化歷史街區等,從而對現今或未來的歷史文化街區鄉愁再現、社區活化提供范例,或給予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