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立志走專業發展之路的青年體育教師而言,能否順利邁進教科研之門非常關鍵。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其次要有他人引領和鍛煉的平臺。常州市天寧區小學體育錢亢教師發展工作室有11名成員,平均教齡3.5年,工作室成立之初多數成員沒有發表過文章,沒有上過市級公開課,也沒有教師稱號。隨著工作室研究的展開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養措施,成員1人獲省基本功一等獎、1人獲江蘇省小學評優課一等獎、16人次在區基本功、優秀課評比中獲獎;開設公開課22節;8人在五級階梯晉升;省級以上發表論文18篇,編撰出版了23萬字的《學科·育人——體育(一至六年級)》。筆者以工作室的成功經驗為例,介紹青年體育教師教科研入門必備的三項基本能力。
一、第一項能力:開口說,用語言推動思維品質的提升
現象: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往往注重寫作能力而忽視語言表達能力,很多青年體育教師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
解析:體育學科教學要求“精講多練”,教學語言以短語為主,久而久之影響了體育教師語言的豐富性。另外體育教師在公開場合表達的機會不多,個別教師閱讀面較窄,因此形成了不擅表達的情況。
措施:“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本工作室著力培養成員的語言表達能力,推動他們思維品質的提升,從而打造“能說會道”的體育教師。
(一)“微講座”
“微講座”是本工作室的特色活動,每月安排一名成員進行5min的“微講座”,內容以教育教學、競賽訓練、理論導讀、學習心得等為主,要求結合PPT脫稿講解,圖文并茂、觀點突出、語言流利、表達清晰、自信大方。領銜人會組織全體成員對講座質量進行點評,提出改進意見。雖然“微講座”只有5min時間,但成員為此要精心準備,需要查閱相關理論,收集典型案例,在潛移默化中開展了研究工作。為了完美呈現,每個成員都會提前演練語言和表情動作,有的成員還請語文教師進行輔導,確保講座質量。
(二)主持研討
工作室的研討活動較多,為了鍛煉成員的語言表達能力,本工作室不定期把研討的主持任務交給成員。擔任主持人的成員勢必認真準備,提前按照研討主題查閱相關資料,設計討論話題,并要現場記錄、提煉發言者的觀點、把控討論的節奏,引導成員通過討論揭示教育教學本質的問題。
因此,主持研討能很好地鍛煉成員的口才,促使他們轉變角色,從被動地“聽”到主動地“說”,幫助他們開啟研究之門。
(三)現場評課
評課是日常教研活動最常見的方式,很多青年教師評課的時候隨意性大,關注點狀的現象,缺乏評論的深度。本工作室要求成員結合工作室研制的觀察量表,以三種模式評課,做到有禮有度、有理有據。
1.用數據說話
工作室要求在觀察課堂時分工合作,有人專門統計學生的練習密度,有人觀察學生的表情神態,有人觀察教師的教法應用……在評課的時候,用數據說話,并在數據背后分析原因,把教學好的方面和不足更理性地呈現。
2.提煉關鍵詞表達
為了在較短時間內準確表達觀點,本工作室倡導成員鍛煉現場學習力,聽課時圍繞教學目標達成、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風格、教法學法應用等仔細記錄并提煉關鍵詞,評課時圍繞關鍵詞簡單明了又突出要點,能夠有效避免泛泛而談。
3.分析預設與生成
體育課堂教學倡導“科學的預設,藝術的生成”。本工作室建議成員在評課的時候,基于教師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找到教學亮點和不足,并分析預設有沒有達成,哪些沒有達成,是什么原因;生成的資源有沒有被利用,利用的效果如何。這種分析需要聽課者全面地理解課堂,了解設計初衷,并快速準確地找到現象背后的原因,考驗評課的功力。
二、第二項能力:動筆寫,借寫作促進理論素養的提高
現象:寫作是體育教師的軟肋,很多體育教師怕寫論文、不會寫論文、論文質量不高,在專業發展中備受困擾。
解析:造成體育教師不會寫論文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寫作基礎不扎實,有的是總結歸納的能力不足,還有的是不愿意動筆練習。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入職后,教師論文撰寫的培訓效果不理想,偏重撰寫的技巧培訓,忽視了日常的積累。
措施:青年教師撰寫論文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長時間積累和磨煉。本工作室把閱讀和寫作融合在一起進行相關培訓,讓“上游來水”充沛起來,撰寫論文才水到渠成。
(一)閱讀分享
讀和寫是“攝入”和“付出”的關系,沒有閱讀這個“上游來水”,寫作就會變得干巴巴。因此,工作室開展多元閱讀,一是紙媒閱讀,要求成員閱讀《中國學校體育》《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等期刊,學習文字表述的特點,做好摘抄工作;同時要求閱讀《讀者》《青年文摘》《譯林》等人文雜志,涵養語言文化,豐富人文素養。二是電子閱讀,利用碎片時間,廣泛閱覽與體育相關的論壇、微博、微信公眾號。三是視頻學習,包括“學習強國”“教學新時空”“名師空中課堂”“一師一優課”等課堂教學視頻和專家講座。閱讀后要截圖或拍照分享到工作室群,并進行討論,重點要學習他人文字表達的方法。筆者認為為避免閱讀流于形式,只有通過討論才能促進閱讀“入眼、入腦、入心”,分享才能獲得更多共鳴。
(二)寫作拓展
“寫”是一種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筆者認為通過多種題材的寫作能提高“寫”的能力,繼而提高論文的品質。本工作室拓展寫作的范圍,除了論文,還要學習撰寫案例、課題、新聞、教學反思、計劃總結、教學設計、讀書心得、課堂診斷報告、隨筆日志等多類型文稿。寫作的時候要關注文章的結構、語言的表達精確和遣詞造句的規范,可以模仿他人的寫法。每次領銜人都要及時點評和給出修改意見,雖然工作量大,但通過“大密度”的寫作訓練,成員對文字的運用逐步熟悉起來,進步明顯。
(三)限時完稿
青年教師日常教學和訓練任務繁重,作為工作室成員還有額外的研究任務,要撰寫各類文稿的確有難度。但筆者認為很多時候要趁熱打鐵,不能拖延,更不能找客觀理由馬虎對待。因此對成員提出限時完稿的要求,不同的文稿有對應的時限要求(表1)。限時完稿的好處就在于迫使成員集中注意力,充分利用時間專注于寫作,這樣思維、表達和自我評價能力就提升了。
三、第三項能力:用心磨,讓課堂觸發教學經驗的更迭
現象:很多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會囿于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或者照搬書本經驗,導致教學裹足不前,缺乏時代新意。
解析:很多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會參考應用老教師的課堂經驗,在課務繁忙的情況下只求順利上完課,久而久之會失去探索新經驗、創新新技能的意識,教學能力提升緩慢。
措施:教學經驗的確需要傳承,但不能原地踏步,教學技能和智慧在磨煉中提升。課堂教學是教科研的主陣地,本工作室積極動員成員離開“舒適區”,以磨課的方式,促使成員更新教學理念,積累新經驗。
(一)磨教法
技多不壓身,體育教學除了講解示范等基本教學方法外還有很多好的方法手段需要掌握。本工作室要求成員熟練掌握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教法。例如,某位成員在二年級上《前滾翻》課,在三個平行班分別用情境教學“西瓜蟲旅行記”、分層教學“分腿滾翻—蹲撐滾翻—連續滾翻”、游戲教學“誰來幫我收蘋果”來開展,其他成員通過他的教案、課后反思、視頻片段來點評課堂。另外,工作室以“同題異構”的方式就一個教材應用不同的教法開展教學,以此呈現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四年級《跨越式跳高》課,兩位教師一位創設“孫悟空騰云駕霧”的情境教學,另一位利用輪胎作為底座設置不同高度開展分層教學,教學效果較好。當然,一節課應用的教學方法會是多樣的,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情靈活選擇,在不斷的磨煉中成員的教學能力提高了。
(二)磨組織
教學組織能力是一個優秀體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高效的組織是確保練習密度、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本工作室重點磨煉成員基本的課堂組織能力,首先在教案中設計練習隊形、隊伍調動路線,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課堂各個活動的銜接、流程、走位做到心中有數;其次進行專項診斷,觀察成員的隊伍調動、口令指揮、講解示范面、學生展示與評價、教學環節過渡等實踐操作,提出改進建議,引導他們做到口令簡潔、調動清晰、快速高效。除了常規的課堂組織,工作室圍繞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對教師課堂組織提出相應的要求(表2),這些組織方式以及具體的組織流程是需要不斷磨煉和積累經驗的。例如在開展自主式學習時,并不是散點“放羊”讓學生自己練習,而是要事先設計學案,課中集中講解練習重點和評價標準,劃定學練區域,提示安全事項,然后再開展自主學練,教師要不斷巡視指導,結束后要組織展示和點評。通過反復操作,成員逐漸掌握多種課堂教學組織方法。
(三)磨風格
一個優秀教師往往具備獨特的教學風格,而教學風格是伴隨著教師專業成長逐漸形成的。教學風格沒有好壞,只要適合教師自身特質、有利于教學的開展、體現教師風采就可以。本工作室注重成員教學風格的打造,根據成員的性格、語言特征、技能儲備、學校資源、課感等,不斷引導和幫助其找到發展方向,總結提煉出幽默風趣式、童趣親和式、熱情奔放式、沉穩老練式、理性大氣式等教師風格類型。為此,工作室讓成員學習代表“蘇派體育”的名師課堂,學習“千課萬人”的課堂,學習全國中小學體育優秀課評比的課堂,學習SPARK、KDL等教學視頻,向不同教學風格的名師學習,拓寬教學視野。在工作室磨課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強化成員好的做法,肯定他們的表現,幫助其形成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