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正軍
“美麗中國”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詮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部署了美麗江蘇建設這一事關江蘇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我們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遵循。為貫徹中央最新決策部署和省委全會要求,2020年7月31日南京市委十四屆十次全會圍繞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美麗古都做出全面部署,制訂了一個遵循、三大坐標、六項重點的“136”路徑,提出了打造新老并秀協調美、銳意創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綠色宜居生態美、開放包容氣度美、安定文明和諧美的“六美”南京。
高水平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輻射帶動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增強美麗古都服務鏈接能力
提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打造國際航空樞紐,推動祿口機場提升為國際樞紐機場,啟動祿口三期擴建工程。優化空陸聯運設施布局,爭取揚鎮寧馬、寧宣鐵路等高速鐵路正線引入。推進江海聯運樞紐建設,提升5萬噸級深水泊位占比,加快龍潭等港區泊位及配套疏港公路、鐵路建設;加快“四主四輔”鐵路樞紐群建設,新建南京北站、六合西站等鐵路樞紐。
建設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完善直連全國的“米”字形高鐵網絡,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推進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加快完善“兩環兩橫十四射”都市圈高速公路網絡,不斷健全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系統,優化區域交通和城市交通的轉換銜接。加快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推動蘇皖省界航道共建共享。
構建綠色高效的市內交通體系。優化完善城市道路網絡,促進江南、江北雙主城融合發展。加快打通跨行政區、跨板塊“斷頭路”,強化交通擁堵治理,提升路網運行效能。構建高水平的公共交通體系,建成九條軌道交通線路。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創造綠色健康交通出行方式。
優化市域城鄉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為提升美麗古都綜合能級注入新動能
強化新城新市鎮服務功能。加快新城產城融合步伐,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居住用地供應,提升新城人口集聚能力。探索美麗宜居小城鎮建設,差異化發展新市鎮,增強城鄉聯結功能。加快建立重點中心鎮綜合服務設施和特色產業體系,促進產鎮融合;強化特色小城鎮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保護,提升城鎮空間品質;完善一般城鎮生產生活基本服務功能,改善提升人居環境。
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高質量建設“五化”宜居村。在此基礎上,選擇一批山水資源獨特、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扎實的自然村,進一步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整合升級現有農村建設發展項目,建成一批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
健全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以城市新市民和農村轉移人口需求為重點,擴大公共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房覆蓋面,逐步提高租賃住房在住房供應體系中的比重。加快構建特大城市多層次、多中心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重點完善居住社區級、基層社區級公共服務功能,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普惠共享。
統籌“東西南北中”協調發展,以沿江綠色化、主城高端化、副城綜合化為導向,做優美麗古都功能品質
塑造魅力人文江岸。緊扣“新時代山水城市主軸、世界級魅力人文江岸”目標愿景,持續實施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加強長江防護林帶、流域濕地和水源地保護,加快沿江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清退和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濱江景觀品質、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加快九大濱江城市節點建設,打造風貌凸顯、活力集聚的“南京外灘、城市客廳”。
疏解老城非核心功能。緊扣老城“古都文化核”功能定位,嚴控老城開發強度,有序疏解騰退教育醫療、就業居住、商務辦公、工業生產、倉儲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強化空間活化與功能重塑,推動老城向歷史保護、城市策展、文化創意、科技創新、高端金融等功能加快轉型,有效降低老城人口密度,化解“城市病”。
打造新戰略增長極。高水平建設江北新主城,圍繞“兩城一中心”定位,用好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疊加機遇,統籌好產業體系布局和城市功能完善,打造江北新區的核心區、輻射帶動蘇皖的重要承載區。全面推進紫東地區規劃建設,高質量打造寧鎮揚同城化、長三角一體化門戶區。提高副城土地復合使用效益,增強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真正成為市域南北兩端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樹牢人本價值取向,實現美麗古都“美麗可品味、空間可融入、歷史可閱讀、溫度可感知、安寧可依托”的精彩演繹
美化城市綠色空間。守護“一帶兩片、兩環六楔”的市域生態骨架,精心布局城區游園綠地和口袋公園,織密城市綠道網絡,為市民群眾創造內涵豐富、環境優美的綠色共享空間。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守護“襟江帶湖、山水相依、龍蟠虎踞”的山水形勝,保護歷代古都格局,延續歷史街巷肌理。加強城墻保護和展示,實施歷史軸線、歷史風貌區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加強歷史遺存、工業遺跡周邊環境整治,濃厚歷史文化氛圍。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文博場館建設,打造標志性文化展示空間。加強文物建筑、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扎實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古鎮古村和傳統村落的規劃保護工作。
創造高品質生活環境。積極推進省美麗宜居城市試點建設。統籌做好城市有機更新,美化城市景觀、活化城市界面、優化城市業態,濃厚城市文化,創造多元化的生活場景和高品質的社交空間。大力推進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豐富公共活動空間,暢通街區交通循環,打造和諧友善、全民共享的美麗家園。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防洪排澇、燃氣儲配、應急供水、抗震避難、消防救援等城市安全運行保障體系,提升城市韌性和群眾安全感。
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美麗古都智慧水平
提升智慧城市管理。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加快建設“城市之眼”綜合感知平臺和南京數字治理中心,組建城市部件信息系統,建立城市預警防災體系,構建城市運行智能化監測調度綜合平臺,不斷拓展數字化城市治理應用場景。加快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打造智慧南京時空大數據與云平臺,開發CIM智慧城市統一空間共享服務,實現城市空間和運行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快智慧交通建設。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建成南京港智慧港口,建設南京綠色智慧祿口機場,完成南京智慧公交試點。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城市配送、郵政快遞、機場、鐵路貨場、港口等領域的使用推廣,完善充氣充電設施配套。
發展建筑節能科技。運用創新科技賦能城市建設。積極推廣裝配式拼裝、3D打印等建造方式在建筑、橋梁、城市家具等建設領域的應用,提升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加強外墻保溫、新型墻材、中深層地熱等新材料、新技術研究,探索適應本地氣候的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范圍,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綠色化改造力度,打造安全舒適、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環境。
我們將深入踐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主動把握當前發展新形勢新機遇,結合“十四五”南京城鄉建設發展謀劃,全面推進美麗古都建設,著力彰顯民生幸福感、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示范窗口、美麗江蘇建設的示范城市。
(作者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