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必武 顧仕權
金湖縣前鋒鎮白馬湖村是一個傳統漁村,也是居住、生產非常分散的一個村。全村共有560戶漁民,生產區域橫跨淮安、揚州、洪澤、高郵等七市縣,漁民分散在白馬湖、微山湖、高郵湖、寶應湖、黎城湖等七大湖。近年來,白馬湖村緊緊圍繞“強村富民、鄉村振興”這根主線,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一手促進漁業經濟提檔升級、一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以水產品帶動、以旅游業推動、以電商市場促動的富民強村之路。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3萬元,人均純收入3.1萬元,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十強文化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美德在農家”示范點、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科普示范基地、江蘇省休閑漁業樂園、江蘇省十強電子商務示范村。短短十余年時間,白馬湖村從一度貧窮落后的小漁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湖區明星,并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靚麗“名片”。
理念之變:從賣“湖三鮮”到賣“湖山水”
一直以來,漁業都是白馬湖村的生計之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全村一大半村民是漁民,擁有漁船200余艘,漁民生產生活都在湖中、島上進行。隨著退養還湖政策的實施和河湖禁捕范圍的擴大,傳統的漁業生活舉步維艱。鑒于此,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出臺了相關政策,將漁民陸續安置上岸,并同步引導白馬湖村革新發展理念。
強化自然資源保護。早在2006年,白馬湖村黨總支一班人就敏銳地意識到,白馬湖區要修復生態,旅游興業富民是發展方向。村黨總支將這些決策意見貫徹到村委會工作年度計劃中,并依托白馬湖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該村多方爭取,在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逐步修復和建設白馬湖生態環境。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湖區獨特的地理優勢、巨大的生態價值有效彰顯,為白馬湖村改變經濟結構單一現狀、發展多種形式經營奠定了資源基礎。
注重傳統文化接續傳承。獨特的漁村文化,在白馬湖村傳承了千百年。白馬湖村不斷挖掘白馬湖傳統文化,組織省、市級媒體和文藝工作者來白馬湖采風、寫生、舉辦攝影大賽,通過他們的筆墨和鏡頭展現白馬湖的美、傳播白馬湖的美、提升白馬湖的美。同時,結合白馬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傳說故事等,挖掘并編撰了《長壽島的由來》《出眾草》等12個白馬湖傳說故事。該村推出的《美哉白馬湖》叢書,在更大范圍提升了白馬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漁民婚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白馬湖湖區遺存的一種民間禮俗,白馬湖村將漁家婚俗進行挖掘和整理,編成情景劇在湖區展演,在豐富旅游內容的同時提升了旅游景區的檔次。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而且叫響了白馬湖生態旅游鄉村的新品牌。
發揮旅游景區的帶動效應。近年來,白馬湖村旅游度假區建設如火如荼。該村通過打造“印象白馬湖”招引影視基地,相繼開發了水幕電影、音樂噴泉、拍攝水莊等項目。以“穿越白馬湖”項目為依托,建成湖上七千年歷史走廊和湖區農耕漁事博物館。“一日游三湖”項目推出的看日出、觀魚市、賞景觀、做漁事、逛漁島、品湖鮮等活動,年接待游客量超過20萬人次,集吃、住、娛、購、游為一體,讓漁民在提供服務中得到實惠。目前,白馬湖度假區聲名遠播,集聚了旺盛的旅游人氣。同時,白馬湖村巧妙借力,積極發展餐飲服務業和旅游業。漁具店、水產品批發店俯拾皆是,湖區大安大、明中明、高樂高等老字號以“漁家樂”為主題的餐飲品牌,不僅菜品新鮮可口,而且價格公道合理,成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消費。如今,白馬湖村已經成為五湖四海食客品嘗湖鮮的上佳選擇,螃蟹、龍蝦、野生甲魚以及水生蔬菜供不應求。如今,白馬湖村已有200多人在上海、南京、蘇州等地開設了20多家白馬湖品牌水產品專賣店,年銷售額超過8000萬元。
環境之變:從荒灘蘆蕩到水鄉明珠
人們對白馬湖村的傳統印象,還是白馬湖畔的一片荒灘蘆蕩。近年來,白馬湖村深刻認識到環境對于發展旅游服務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牽引作用,以建設美麗鄉村示范點為契機,加快工程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加緊規范市場,“文化氛圍濃郁、村容村貌整潔、人居環境優美”,成為白馬湖村的新“標簽”。
提高配套設施水平。以往潮濕的蘆葦灘,曾是蛇、蟲、鼠、蚊繁衍的溫床。自2001年開始,白馬湖村開始實施蘆葦灘治理工程,在桃花島、長壽島等多個小島上建起了可以散步休閑的小花園,全村綠化覆蓋率超過七成。在實施道路硬化、通自來水等一系列工程的基礎上,按照“原地不動、穿衣戴帽”的原則,投資5000余萬元建成湖區飲食一條街。將沿街商鋪統一改造為徽式建筑風格,完善了賓館、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接待能力和游客滿意度都得到了質的提升。人們走進街區,又能回想起舊時的漁村模樣。
提高水體保護強度。白馬湖村水網密布,境內就是白馬湖的主要河流,白馬湖村肩負著保護白馬湖水環境的重任。白馬湖水質污染一度觸目驚心,白馬湖村下大決心治理湖中經營湖鮮的船只。將圍網全部拆除,改造提升原有的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達3000噸的污水處理廠,主要用于收集湖區餐飲店排放的污水,白馬湖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湖水水質的好轉,明顯改良了魚蝦的生長環境。近年來,白馬湖水產品產量穩定,也讓村民們的收益得到了充分保證。
提高市場建設標準。傳統漁業基本是“靠天吃飯”,漁民收入很不穩定,而且提升難度大。漁民從湖里轉移到岸上后,白馬湖村注重加強漁業資源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現有各類漁業資源,高標準建設水產品交易市場。重點打造了“白馬湖大閘蟹”“白馬湖甲魚”等水產品牌,開發了野生芡實、荷藕等健康食品,并廣泛推廣開湖節、美食節等活動。如今,白馬湖村水產品交易市場熱鬧非凡,甲魚、黃鱔、龍蝦、青蝦、銀魚、白魚等各種水產品應有盡有,現代漁業煥發出“產品不斷豐富、鏈條持續完善、品牌逐步打響”的勃勃生機。
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白馬湖村黨總支堅持村集體收入來源于村民、反哺于村民,相繼建成了村民圖書室、中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健身廣場。村民在綜合服務中心可以享受到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水電費繳納等一站式服務。多功能活動中心的投入使用,使村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入黨60年的老漁民李信科感慨地說道,沒想到這么大歲數,不用離開湖區,就能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現在每天守著大湖,心里敞亮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