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臣
軍事技術近代化主要包括武器裝備、軍工生產、科學技術方面的近代化。自19世紀60年代始,晚清輸入德國武器裝備、聘用德國軍事教官和顧問、翻譯德國軍事著作,對晚清軍事技術近代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引進軍事技術是實現軍事技術近代化的條件,只有能夠仿制,并最終能夠自主創新,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和真正實現軍事技術的近代化。晚清德國軍火輸入中國的過程,也就是仿制發展的過程,即軍火一方面進行購買,一方面進行仿制,這個過程就是將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晚清最主要的軍事工業企業如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及各省機器局,都在仿制克虜伯炮及機器配件、彈藥、毛瑟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業績。仿制為晚清軍工企業的發展增強了動力,有力推動了晚清軍事技術近代化。晚清時期,中國仿制的國外武器數量眾多,種類不一。在這些仿制武器中,以德國武器所占地位最為重要,大凡德國的大炮、機關槍、步槍、彈藥等都成為晚清武器仿制的對象。
一、克虜伯炮的仿制
德國著名軍工企業克虜伯公司生產的軍火相當著名,尤其是克虜伯火炮威力巨大,受到晚清許多督撫大臣推崇,他們希望自制克虜伯炮。但由于國內基礎設施差,沒有克虜伯炮的生產技術,所以直到19世紀80年代初,能夠制造的小炮還比較落后、粗糙,除此之外,還能制造一些克虜伯炮的配件。最早仿制克虜伯炮的金陵機器制造局,多用熟鐵仿制2磅的小炮,這種炮是過山后膛炮,水平并不高。1874年,克虜伯炮的炮架、彈藥箱車已被江南制造總局生產出來,后來,在此基礎上,江南制造總局又生產出幾種炮彈,主要包括開花彈、硬質彈、實心彈、鋼質彈、裝砂彈、子母彈等,以供克虜伯炮使用。直到19世紀80年代初,雖然已有為數不少的地方督撫提出自己制造克虜伯炮,但實際進展艱難,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19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初,中國有能力的軍工企業都在仿制克虜伯炮及相關配件。這一成功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赴德各類人員的努力學習。突出代表可推駐德公使許景澄。1880年8月22日至24日,晚清杰出的軍事科學家、翻譯家徐建寅赴德國實地考察克虜伯廠。他在克虜伯廠的考察甚為詳細,內容豐富,考察內容包括克虜伯廠的各種裝備運轉及生產流程等。徐建寅對這些考察內容加以詳細記載,并予以整理,形成了《閱克鹿卜廠造炮紀》這一成果,上海《格致匯編》對此加以刊登,后又編入《歐游雜錄》中。徐建寅的考察雖為傳播德國軍事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仍不足以支撐自制克虜伯炮的現實需求。有鑒于此,1885年11月,許景澄又赴克虜伯廠進行考察,這是一次認真且頗有收獲的考察,通過考察,初步了解了克虜伯炮的生產技術及其程序,許景澄《許文肅公遺集·奏疏》卷1指出:“金陵機器局曾用熟鐵仿造克虜伯式后膛小炮,此類炮式外洋均已停造,是各局造炮亦須仿制純后膛方能得力。查克虜伯自煉罐鋼即稱為獨得,即他廠所用的西門士與另黽麻鋼亦難驟精,其法應就英法各廠購鋼料,先造克虜伯式十生(原米)以內的后膛小炮,必俟所造確有成效,再造十二、十五生的等炮,再推及二十一生的以上之炮。此擴充造炮之大概也。”對于罐鋼制炮方法,許景澄的解釋也比較簡明,易為人們所掌握。許景澄利用工作便利,十分留心西方各國的造炮技術,經長期系統考察和研究,著成頗有指導意義的《各國水師炮法》,主要內容有三個:一是論述了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的造炮方法,二是列舉其他國家對克虜伯炮的仿制情況,三是對原料配制、炮的內部結構、制造工序、造炮內容等,以圖表的形式進行了揭示。這些來自生產國的珍貴資料和經過親自考察后深入思考的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晚清軍工企業技術人員的眼界。
二是德國克虜伯炮圖書的翻譯。19世紀70年代起,為了讓購買的克虜伯炮等軍火能夠順利操用,國內迫切需要掌握克虜伯炮的構造、性能、使用方法等,為此,中外人士向國內譯介了一批克虜伯炮書籍,這些克虜伯炮譯書約20部。1894年前,上海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譯出的軍事圖書即達30多種,有關克虜伯炮方面的書就有10余種。為了完全服務于克虜伯炮的使用、仿制,不管是關于克虜伯炮的制造方法還是操用方法的書,均采用德國軍政局的原書,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方法。這些書籍的翻譯,對仿制克虜伯炮影響頗深。仿制有了成績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江南制造總局出版了《仿造克虜伯炮》一書,標志著仿制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因為,這部書全面記載了仿制的7.5厘米克虜伯炮技術資料,還配上了相關的材料清單、制圖。這部書為擴大、完善仿制作出了貢獻,推動了各地軍工企業仿制克虜伯炮活動的發展。甲午戰爭后,德國軍事書籍再次被譯介,直至清末,還有一些中國人寫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根據資料,結合河北師范大學崔永軍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試論晚清軍事現代化——以向德國學習為案例》的記載,這方面著作主要有:卞長勝《德國水師操法入門要訣》(1895年)、聶士成《淮軍武毅各軍課程》 (1896年左右)、張之洞閱定,吳清卿、沈誦清校《洋務備要》(1896年石印本,12卷)、(德國)來春石泰著/沈敦和與(德)錫樂巴譯《炮概淺說》(1890年左右)、(德國)來春石泰著/沈敦和譯《借箸籌防論略》 (1896年左右)、(德國)來春石泰著/沈敦和與(德國)錫樂巴譯《德國軍制述要》(金陵刻本1896年左右)、李鴻章校《軍制》(1896年以后)、(德國)瑞乃爾著/沈敦和譯《克虜伯海岸炮管理法》(又名《管炮法程》,金陵練兵出版處1897年版,4卷)、陳龍昌《中西兵略指掌》(東山草堂石印1897年,24卷)、沈敦和《自強軍西法類編》(上海順成書局1898年版,18卷)、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存錄》(新建陸軍刊印1898年版,8卷)、《德國陸軍操典入門》(新建陸軍刊印)、熊方伯《火器命中》(1898年版,12卷)、徐建寅《兵學新書》(1898年版,16卷)、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等《訓練習操法詳細圖說》(新建陸軍刊印1899年版,22冊)、錢德培《江南陸師學堂武備課程》(江南陸師學堂刊1899年版,16冊)、《湖北武學》(湖北武備學堂刻本1900年,24種54卷)、(法國)歐盟輯著/吳宗濂與潘元善譯《德國陸軍制》(又名《德國陸軍考》,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902年版,4卷)、《德國征兵法大要》(石印本,1冊)、(德國)來春石泰著述/沈敦和與(德國)錫樂巴譯《德國軍制述要》(金陵刻本1890年左右,1卷)、任衣洲譯《軍械精蘊》(1909年石印本,8冊)。
三是德國來華技術人員的指導。晚清時期,不少德國軍官、克虜伯技術人員來華充當軍事顧問、教習,軍隊、軍工企業是他們的主要場所。通過德國來華技術人員的某種指點,仿制克虜伯炮成為可能。1910年,天津的信義社和洋行總辦寫信至清政府的陸軍部,一方面大力贊揚克虜伯和清政府的友好關系,同時又不遺余力地鼓吹克虜伯炮是中國軍隊的最佳選擇,以此與晚清政府尋求新的合作方式,以便更好地擴大在華影響。1911年2月4日,克虜伯廠總辦老升柏格爾向晚清陸軍部建議,合作設立軍工廠。合作辦廠之事表明德國與晚清軍工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這為仿制克虜伯炮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條件。當然,仿制克虜伯炮能夠成功,關鍵還是晚清軍工企業技術人員在把握好這些條件的基礎上,反復試驗,不斷實踐、探索的結果。
仿制克虜伯武器經歷了從仿制炮彈、引火等配件到仿制克虜伯炮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仿制質量日益提高,仿制地區由少數機器局擴展到全國。天津機器局主要產品有克虜伯炮炮彈,型號是7.5厘米。四川機器局的產品有克虜伯炮筒、炮彈。金陵機器局主要造6磅、2磅克虜伯熟鐵后膛炮、各種型號的克虜伯炮炮彈。廣東、云南的機器制造局制克虜伯炮鉛子。福建機器局主要為福建各炮臺克虜伯炮生產炮彈。1881年,山東機器局制成克虜伯炮車、火藥,后來主要的產品有克虜伯拉火鋼管、鋼炮炸子。山西機器局成功仿制出兩種克虜伯過山炮及開花彈,型號分別是3.7厘米、5.7厘米。此外,如河南機器局、吉林機器局、廣東機器局也仿制了一批各種型號的克虜伯炮、開花彈等彈藥。
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江南制造總局、湖北槍炮廠是晚清舉足輕重的克虜伯炮仿制中心,其中江南制造總局又是重中之重,其實力、技術最為雄厚,在仿制武器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1898年,清政府參照克虜伯3.7厘米、5.7厘米、7.5厘米快炮,制定了統一的制炮標準。于是,江南制造總局著手研究、制造7.5厘米克虜伯快炮,其方法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訂購的克虜伯大炮為樣板,拆開后仔細觀察,認真學習,努力仿制。1905年,該局用國產鋼材造出7.5厘米14倍口徑克虜伯管退過火炮,成為晚清第一尊自制管退炮,標志著火炮仿制技術取得重大突破。1908年,仿制的7.5厘米14倍的橫門炮、7.5厘米15倍的螺門炮兩種克虜伯炮問世,嗣后其他類型的克虜伯大炮也加以制造。這些仿制炮的質量過硬,深得陸軍部認可,其驗收報告認為:均系仿克虜伯樣式,做工甚為精細。1910年,趙爾巽認為江南制造總局生產的克虜伯炮有六大明顯優點,即:運轉靈便;發射捷速;瞄準精確;擊力遠大;戰斗力較鄂炮大兩倍;口徑式樣悉合部章。這說明江南制造總局仿制克虜伯炮的水平較高、能力較強、質量較好。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槍炮廠仿制克虜伯炮成效顯著。1900年前,該廠成為全國第二大仿制克虜伯炮的中心。湖廣總督張之洞對此功不可沒,當他計劃仿制克虜伯炮后,就開始向克虜伯訂購制炮機械。1890年,克虜伯各種車炮在新建的湖北槍炮廠生產。1894年,湖北槍炮廠增設制造炮架、炮彈、槍彈的分廠,形成了仿制克虜伯炮的完整產業鏈。這時的湖北槍炮廠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主要產品有8.7厘米、3.7厘米、4.7厘米的各種快炮,其他還生產炮架、炮彈、彈藥等。1896年,20尊快炮生產出來,當然,這些快炮的型號不一。該廠生產的克虜伯炮被用于晚清重要軍港,如旅順、威海衛等地使用的克虜伯炮,相當部分來自湖北槍炮廠。此外,西安等地的防軍也從該廠購置仿制的新式克虜伯炮。
總的來看,仿制克虜伯炮的成果不宜做過高估計。雖然晚清有限度地掌握了克虜伯炮技術,但技術上還無法與德國克虜伯炮相提并論,其作用與購買相比,仿制尚居于從屬地位,更不要說創新了。1900年,張之洞在《張文襄公全集·電牘》卷38中就坦率地承認:“鄂省槍炮廠乃系初創,委員未習制械,工匠多系初學,尚未得其精微,雖造成槍炮尚可勝于他省,然較之德國所造尚隔一層,往往造成各件,擇其不盡合法時須修改。”總體而言,20世紀初,晚清仿制克虜伯炮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與德國造的原汁原味克虜伯炮相比,仍然不在一個水平檔次上,兩者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其實,湖北槍炮廠的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它是一個普遍現象。應該說當時仿制的克虜伯炮,即使是實力最為雄厚的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生產的克虜伯炮都存在這種問題。究其原因,是軍工企業的封建經營體制造成的。晚清軍工企業實際上是封建衙門,資金由國家撥,產品由國家收,官員由政府派,技術落后,官吏無能,貪污腐敗,缺乏有效管理。這種僵化的封建式軍工企業難以與德國克虜伯這樣的商辦軍工企業比較。一些官員提出把軍工企業辦成商辦工廠,以解決存在的問題。1884年,張佩綸在《澗于集·奏議》卷3中就說過,外國“商廠精于官廠,德之克虜伯、美之格林,皆商廠也”。1906年,瑞方出國考察后,他在《瑞忠效公奏議》卷6一份奏折中說,西方“官廠之外,亦聽商家自為建造,自為經營。德之克虜伯廠,轟動全球,為海內第一名廠,亦商辦之廠也”。“倘有商家原立民廠制造者,由總督所定章監督。官力即可稍紓,軍儲不致資敵,十數漏卮盡塞,而軍實亦充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仿效德國克虜伯的企業商辦方法,已經成為一些官員的思想,但將軍工企業商辦,不但不利于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也難以全面控制商辦后的軍工企業,因此,這種主張難以實現。
二、毛瑟槍的仿制
1863年,德國槍械設計師毛瑟兄弟發明了著名的毛瑟槍,后被命名為“1871年式毛瑟槍”。這種槍的特點是第一次采用金屬彈殼彈,這是這種步槍與以前步槍的顯著區別。正因為如此,它在近代步槍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近代步槍制式也由此奠定。嗣后,這種步槍經過多次改進,先后出現了多個型號,如M71/84式、1888式、1898式、89K等就是其中幾種著名型號,而這4種型號中,最具代表性的型號是1898年式、89K式毛瑟步槍。毛瑟槍誕生以來,流傳到世界各國,出現了許多仿制產品。該步槍由于堅固耐用,射擊精度高,因此,自誕生以后,就成為各國步兵的主要裝備,也較早地進入晚清軍隊列裝。在學習德國和使用毛瑟槍的過程中,仿制毛瑟槍就成為晚清的需要。1867年,江南制造總局率先仿制德國11mm老毛瑟式前膛槍。后來,其他軍工企業也相繼仿制。1893年,漢陽兵工廠仿造1888式毛瑟步槍,是為漢陽造88式步槍。1907年,廣東制造局1904式6.8mm毛瑟步槍。中國毛瑟步槍的生產一直與德國毛瑟步槍的改進保持著同向發展趨勢。由于毛瑟步槍的生產在中國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生產步槍的兵工企業都生產過毛瑟槍,所以,德國毛瑟槍一直到1949年還在生產,由此可知毛瑟槍生產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晚清仿制毛瑟槍的兵工廠,最著名的要數漢陽兵工廠。張之洞從德國進口生產設備,聘請德國技術人員,以保證生產毛瑟步槍的成功。1910年,湖北槍炮廠參照德國1898式毛瑟步槍進行改進,將生產的毛瑟步槍改名為漢陽式7.9mm步槍。這種槍的生產時間一直持續到1948年。漢陽式步槍是生產時間最長、制造兵工廠最多、流傳最廣的步槍,可見毛瑟槍仿制的巨大影響。
三、馬克沁重機槍的仿制
1883年,馬克沁重機槍誕生,因為發明人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S.馬克沁(Hiram S.Maxim,1840—1916),故有此槍名。與其他槍相比,這種槍具有鮮明的特點,即不但射速快、射彈多,而且殺傷力大,能夠有效進行火力封鎖,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予敵重大打擊。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克沁重機槍在各國軍隊中得到廣泛使用。德國此時也開始制造馬克沁重機槍,取名為MG08,并不斷加以改進,先后出現了多個型號,如MG09式、MG08/15式水冷式機槍、MG08/18式馬克沁氣冷式重機槍。19世紀80年代,晚清也開始仿造機關槍。金陵機器局曾于1881年仿制成功美國加托林輪轉機槍,即十門連珠格林炮。隨后,四川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廣東工廠、東三省兵工廠等軍工企業相繼開始仿造各種重機槍。1888年,金陵兵工廠仿制德式馬克沁單管機槍成功。嗣后,馬克沁機槍一直在生產,沒有間斷,時間持續到整個近代。這種槍在樣式上也在不斷更新、改進,特別是寧造24式馬克沁重機槍還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武器。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