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當今世界正發生深刻變化,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近年來中美關系的變化,確實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中美關系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系,兩國關系的走向將對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與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變化
自1972年中美關系解凍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美在各領域進行全面的合作。從冷戰結束后到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對華實行“接觸加遏制”的政策,主要以接觸為主;中方主張兩國“堅持對話,不搞對抗”。中美關系雖出現一些波折,都能得到妥善處理,基本上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
在奧巴馬第二個任期,美對華政策開始出現明顯遏制中國的傾向,不過兩國合作依然是主流。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美對華政策的總基調逐漸轉向以遏制打壓為主。特朗普在競選中就認為中國用不正當的手段占了美國的便宜,主張扭轉兩國貿易不平衡狀況。特朗普沒有任何從政的經歷,是一個房地產商人,不涉足外貿領域。因此,經濟民族主義色彩較為強烈,提出了“美國優先”的口號。
特朗普的支持者大多是國內右翼保守勢力,他們過去多次建議遏制中國,一直都沒受到美國決策層的重視。現對華強硬派之所以占上風,不僅是由于特朗普的支持或迎合,更重要的是美國政治精英對中國的認識起了重大變化,不再將中國視為伙伴,而是看作競爭對手。首先,中美經濟實力的差距正在逐步減小。1980年中國的GDP僅為美國的7%,到了2019年中國的GDP已占美國的60%。美國擔憂中國會對外擴張,威脅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其次,美國過去支持中國的開放政策,除了經濟上獲利外,還打算“促使中國自由化”。中國沒有向美國希望的方向轉變,這令美國頗感失望和沮喪。再次,盡管中國不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中國成功的經驗對許多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美國看來,中國模式對美國模式構成嚴重挑戰,動搖了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
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初公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等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稱中國為“修正主義國家”,認為中國傾向于改變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中國是美國更重要的挑戰者。美國中情局聲稱,中國正在對美國進行冷戰,企圖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由此可見,幾十年來美國對華合作政策,讓位于強力遏制中國的政策。不僅如此,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在遏制中國問題上形成共識,美國軍方和安全部門更是為中國軍力的增強而憂心忡忡。
二、中美關系進入摩擦加劇期
從2018年起,中美關系在所有領域迅速倒退。中美關系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當然不在中方,中方在處理與美國關系時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如前所述,美國改變對華政策是導致兩國關系惡化的根本原因。
解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是特朗普在競選時許下的諾言。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逐年增加,問題不是像西方所講的中國實行重商主義,而是由于一些美國公司向中國轉移制造業所造成,這些離岸產品基本上又運回美國銷售,被算作進口的中國商品,實際上這些美國公司獲利甚多,美國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美國政府無端指責中國對美經濟侵略,大幅提高進口關稅,限制技術轉讓,阻撓華為等中國公司參與美5G網絡建設,并且要與中國“脫鉤”。長期以來,中美經貿關系被認為是兩國關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中方希望通過談判來消除矛盾和分歧,愿意滿足美方一些合理訴求。美方追求的不單單是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是要迫使中方改變產業和貨幣政策,從而阻止中國發展和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故貿易談判舉步維艱。同時,美國開始限制兩國在科技、媒體和人文等領域的交往。
中美關系的氣氛也變得較為緊張。以往一些美國議員、學者和媒體發表對中國不友好的言論,而政府官員表態相對謹慎克制。特朗普上臺后,不少美國政府高官公開表明反華立場。與此同時,美國加強與中國對抗的姿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相應地發展自己的國防力量,以保衛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美方卻不這樣看問題,美國把自己的安全利益擴大到世界各地,以維持其霸主地位,認為凡妨礙或反對美國稱霸的國家,都是它的敵人,都對其安全構成威脅。中國采取的旨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行動,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美國看來,都是挑戰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威脅到美國的安全。2019年3月美國的一份軍事分析報告就指出,中國應被視為一個可以與美國進行冷戰的國家,其目的是取代美國作為主導性的超級大國。
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側重通過多邊經濟合作來遏制中國。而特朗普政府則強調使用軍事手段,美國戰略重點進一步轉移到亞太地區。美國政治家和軍方已不再提亞太,而推出印太的新概念。2018年5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美國不僅要將東南亞國家而且還要把印度拉進來充當平衡中國的力量,并限制中國在印度洋地區擴大影響。美國主要利用南海問題,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擴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以“保護自由航行權”為借口介入南海問題。2017年,美國海軍多次舉行支持海上航行自由的軍演。美國軍艦還侵入中國在南海島礁附近的水域,并派飛機抵近偵察。此外,美國還呼吁該地區的國家參加軍演,并向友好國家提供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
干涉中國內政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慣用手法,特朗普政府當然不會棄之不用,但所作所為似乎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2016年底,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居然接聽蔡英文的祝賀電話。這是自中美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嚴重事件。盡管特朗普上臺后聲明要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事實上他并未信守承諾,依然有意提升美臺關系。2018年8月,特朗普簽署了《臺灣旅行法》。該法案允許美臺官方代表進行各級別的互訪。這一法案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必然引起中方的強烈抗議。7月,為了表示對臺灣當局的支持,美海軍驅逐艦穿越了臺灣海峽。自中美關系解凍以來,美國已停止在臺灣海峽的巡航行動,而特朗普政府此舉好像又恢復了這一做法。另外,在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美國也趁機煽風點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涉疆問題上,美方也是對中國說三道四,橫加責難。
三、疫情時期中美緊張關系的升級
中美在各領域的摩擦日益加劇,其中最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是貿易戰,如果兩國貿易爭端愈演愈烈,不僅中國的出口能力而且美國資本市場都會受到震蕩,全球經濟也會隨之遭殃。中美雙方都深知貿易戰的嚴重后果。因此,2020年1月15日,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兩國關系出現改善的前景。不料,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中美關系造成更為嚴重的沖擊。
當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在武漢被發現時,中國黨和政府采取最嚴格、最徹底的抗疫措施,有效阻止疫情的大規模傳播,經濟逐步恢復正常。中國積極開展抗疫的國際合作,向其他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派遣專家協助別國抗疫。反觀美國,先是對疫情麻痹大意,掉以輕心;疫情出現后,防控措施不徹底、不到位,又拒絕國際合作,從而導致疫情完全失控,美國感染病毒和死于病毒的人數一直居于世界首位。疫情時期,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達到戰后的最高紀錄。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和貧富不均等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并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疫情發生前,美國經濟狀況不錯,特朗普的支持率領先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沒想到疫情的蔓延使他前功盡棄。為掩蓋抗疫不力,爭取競選連任,特朗普采取甩鍋推責的策略。有證據表明,有關國家的病毒并非來自中國,一些美國政客仍拋出“中國病毒”和“武漢病毒”等污名化的稱呼,妄稱中國隱瞞疫情,要求派員到中國調查,還散布病毒出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謠言,甚至叫囂要向中國追責索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兩國抗疫成效的比較,使美國的“霸權恐慌”達到了頂點。特朗普政府認為,只有繼續加大推行對華強硬政策,才能找到擺脫危機的出路。國內政治的因素也不可忽視,特朗普和拜登相互攻擊對方對中國軟弱,特朗普提出的競選口號是“誰要阻止北京,就要阻止拜登(當選)”。4月美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完全否定了以往的對華政策,說美國對中國發展的誤判,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對外政策的最大失敗”。5月26日,白宮發布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指出,利益分歧將使中美進行長期的戰略競爭,美國對華新方針是“有原則的現實主義”。
由于美國必須依靠從中國進口防疫物資,對華鷹派利用疫情造成的恐慌心理,主張更徹底地與中國“脫鉤”,于是“脫鉤論”再度升溫。美國政府鼓勵制造業回歸本土,但沒法解決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替代性的投資場所一時也不容易找到。除非兩國關系徹底破裂,否則這種供應鏈不是人為就能切斷的,不少美國公司仍表示出在華投資的意愿。
美國還把兩國分歧引向意識形態化的軌道。中美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早就存在,這并沒有妨礙兩國發展合作關系。美國一些政客挑起意識形態之爭,完全是別有用心的,實質上是打壓中國的一種手段。他們將攻擊的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意在挑撥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領導力,或是企圖利用民意迫使中國改變政策。美國這些政客企圖利用麥卡錫主義的回潮,來達到通過正常方式所達不到的目的,即切斷兩國在所有領域的聯系。7月,美司法部長巴爾警告一些美國大公司,不要為了短期的利潤而犧牲價值觀。據報道,華盛頓正在考慮禁止中共黨員及其家屬進入美國。
渲染兩國分歧的意識形態色彩,也是為美國在國際上拼湊反華同盟服務的。美國的不少盟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介入中美沖突。美國之所以打出意識形態的招牌,就是要迫使其他國家支持對華遏制政策。2020年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國務卿彭佩奧和防長埃斯珀一唱一和,稱中共是美國和自由世界的頭號威脅。埃斯珀號召各國與美國一起準備與中國進行高烈度的沖突。美國的外交活動快變成了反華宣傳行動,甚至到了“逢中必反”的地步。
美對華政策意識形態化,具體表現在人權問題上,即利用人權問題抹黑中國,促使其他國家參加對中國的圍攻。中國全國人大通過相關國安法,完全是一個主權國家內部事務,也沒有違反“一國兩制”原則,主要是懲治極少數涉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美國伙同一些西方國家攻擊涉港國安立法破壞香港居民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特朗普宣布要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美參議院通過的《香港自治法案》,規定要對美方認為損害香港自治的人士和企業進行制裁。在民族宗教問題上攻擊中國,又是美國慣用的一套手法。新疆依法設立教培中心的問題,被美國和西方造謠說成是“打壓少數民族”,是“迫害穆斯林”。美國以此為借口對中方有關人員和機構進行制裁。
在安全領域,美國加強與中國對抗的姿態。6月底,彭佩奧宣布,美國將重新部署其軍隊,以便回應中國對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威脅。美國不僅決定減少在歐洲的駐軍,而且還從中東地區撤軍。上述措施是為了增強印太司令部的軍事結構,集中兵力對付中國。7月初,中國宣布在南海進行正常的軍事訓練。美國防部無端指責中國的軍演威脅了本地區的穩定,宣布美國海軍兩艘航母在南海舉行軍演,以維持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美國不只在南海顯示存在感,2020年上半年美國軍艦又三次穿越臺灣海峽。同時,美國利用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企圖拉攏印度與中國對抗,并著手建立美、澳、日、印四國軍事集團。
四、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美關系的走向
大選之年,美國通常不愿挑起或卷入國際危機和沖突,更多關注國內問題。現美國疫情仍沒得到有效控制,25萬多人染病死亡。GDP下降10.3%,失業率高達11%。特朗普的聲望受到重創,美國社會被撕裂,暴力沖突升級,民眾怨聲載道。為擺脫困境,特朗普不再按常理出牌,而是集中火力攻擊中國,加大向中國施壓的力度。2020年7月上旬,美國軍艦多次進入南海,人為加劇緊張局勢。美國還將中美分歧升級到外交戰。2020年7月22日,美國突然宣布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特朗普威脅說可能要關閉更多的中國駐美外交機構。7月24日,作為適當和正當的回應,中方宣布關閉美駐成都總領館。
除激化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外,美國還進一步把輿論戰推向高潮。2020年7月24日,美國務卿彭佩奧在尼克松圖書館發表的講話中,惡毒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制度,發出對中國進行新冷戰的信號。通篇講話充滿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集誹謗和謊言之大成。這一新鐵幕演說式的講話,表明美國不僅要遏制中國而且要與之進行強烈對抗。特朗普政府繼續要求其盟友采取更強硬對華方針。英國跟得最緊,對華為下了禁令,終止與香港的引渡協定。日本提出給從中國遷回本土或轉移到東南亞的日本公司以補貼。
現在美國大選結果揭曉。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貿易和技術上將繼續對中國進行限制。當前,只要美國不主動挑釁,南海局勢不至于失控。臺海局勢具有潛在的危險性,不過民進黨當局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更何況美對臺保護的義務相當不明確;美國始終避免與大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美國對華政策也不會例外;中美經貿關系對美國的行為也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盡管如此,對意外事件,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千萬不能抱有絲毫僥幸心理。
總體而言,中美關系惡化的趨勢不容易在短期內得到扭轉,拜登當選總統,也照樣會延續對華強硬政策,更何況民主黨的意識形態色彩要強于共和黨。一些美國政客和媒體蠱惑煽動,侵蝕了美國對華友好的民意基礎。據美民調顯示,大約2/3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感觀。雙方之間嚴重缺乏互信。特朗普政府出爾反爾,不講誠信,嚴重透支國際信譽。這使得美方難以取信于人。“吃虧論”和“上當論”影響到美國精英對中國的看法,不論中方釋放多少善意,美方總認為中方是在施展“兵不厭詐”的謀略。比恢復互信更重要的是,應做到相互尊重,換而言之,美方必須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美方要放棄“改造中國”的幻想,尊重中國人民選擇的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美方要尊重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論兩國關系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保持溝通尤為重要,以免因對對方意圖的誤判而使危機升級或發生沖突。
美國已把中國視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中美之間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談判來解決,但不宜操之過急,需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中方的善意規勸實難改變美方的立場,中方主張不沖突、不抵抗,美方很可能會誤讀為中方怕沖突、怕對抗,反而擺出一副來勢洶洶的架勢。所以,只有用事實而非言辭讓美方切實認識到,遏制打壓嚇不倒中國,更達不到使中國全面屈服的目的,兩國關系才有可能恢復正常。如果美國肆無忌憚地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兩國關系很難保持穩定,說不定會引發嚴重沖突。因此,對我們來說,必須表現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讓美方明白挑戰中方底線會有什么樣的嚴重后果。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打壓政策,逆歷史潮流而動,注定是要失敗的。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