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驊
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事關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大局,事關美麗江蘇現實樣板建設。蘇北農房改善促進了蘇北農村集中居住,改變了原來“散、小、亂”的居住方式,重塑了新生活空間與產業空間,也為搬遷農民“能致富”提供了新平臺。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新型農村社區在規劃建設趕進度的壓力下,存在重房屋硬件建設輕公共配套服務、生產生活結合不夠、垃圾污水處理不足、商業載體和文旅設施缺乏運營主體等現實問題。深度推進蘇北農房新建社區改革,形成自我“造血”和良性循環運營機制,是做好蘇北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的當務之急。
一、從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高度,
做好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及其運營
農房改造是系統工程,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統籌推進。一是要進一步強化規劃引領。在農房改造過程中,必須同步建設好交通、通信、給排水、垃圾收集處置等配套設施,配置好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要讓新型農村社區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不低于城鎮現有標準,以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到位。二是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標準。在“搬得出”的前提下,“穩得住”是核心,“能致富”是重要目標。當前,江蘇各地都出臺了圍繞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配套文件,如徐州提出了“五通五化九到位”標準,連云港提出了“八到位”標準,鹽城提出了“六通十有”細則,宿遷推出了“精品工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要保證標準等級,形成系統化、全面化運營體系,提升獨立服務經營能力。三是要進一步補齊現實短板。尤其是加大幼兒園及小學教育、醫療衛生設施以及服務等投入,以“真金白銀”補齊長期存在的農村義務教育與醫療衛生點短板,讓這些新型農村社區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以生機與活力來保持“穩得住”,避免農村二次“空心化”。
二、從豐富美麗江蘇內涵的要求,
打造蘇北特色田園鄉村“新場景”
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建設美麗江蘇的重要路徑。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已經進入“試點深化”和“面上創建”并舉的新階段。一是要進一步增強有機融合。做好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要把每一個項目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相互融合,讓每個項目成為風格不同、具有個性化的美麗鄉村,在美得有形態、有溫度、有質感和有韻味等方面做示范,展現高水平全面小康進程中蘇北地區“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特色田園鄉村現實模樣。二是要進一步保留原生風貌。要在塑造特色村落風情、保持原生環境綠色本底上下功夫,形成基于自身資源稟賦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要進一步創新協同機制。吸引各方力量參與,加快形成資源利用好、生態系統穩、產地環境美、產品質量高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散發出獨有魅力并成為特色田園鄉村的“新場景”。如新沂市棋盤鎮楊莊新型農村社區,在規劃建設中充分彰顯當地馬陵山紅石文化特色,保留了原村落布局肌理,已變身為美麗的旅游景區,成為周邊居民與游客“打卡”地,對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以新業態集聚“活化”特色資源,
培育壯大開放式循環型村級經濟
作為新型農村集中居住點,“硬件”組織是城鎮“社區”,但承載的是原來的本地農民。讓農民適應新生活與生產方式,前提是讓農民主動介入新社區空間的各種活動,特別是通過新型就業方式與創業活動來提升自身價值,并由此獲得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一是要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在新型農村社區與城鄉一體化空間中,必須以基于本地農林資源的一、二、三產融合方式,“活化”地方資源,集聚優質市場資源,以新型產業業態打造全員參與的開放式循環型村級經濟。二是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要在統籌考慮生產、生活、生態條件下,兼顧農民“生意”,拓展“互聯網+”“生態+”“旅游+”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不斷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三是要進一步健全商業服務體系。在產業布局上,要從區域性商業網絡暢達角度,突破一村一社區限制,建立開放式服務體系與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來專業化經營力量。四是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要把有知識的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新型人力資源,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擴大免費培訓范圍,細化支持集中居住農民創業就業的空間保障、培育孵化及保障政策,把各類創業園和創業點放大為鄉土人才培育地和鄉村創業人才“孵化”地。
四、樹立專業化運營共識,
以企業化方式提升蘇北鄉村旅游品質
蘇北農房改善項目,有一大批是在原來沿黃河古道、大運河以及沿駱馬湖等地區,生態資源底子好,規劃建設是按照高星級旅游景區實施的,并配建改建現代民宿,已讓原村莊“脫胎換骨”。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統化、全面性運營體系,且其管理經營主體仍是原來的村民,難以按照專業化要求做好規范化運營,景點與民宿服務質量容易打折扣,會影響這些投入大、收益高的旅游休閑型社區的可持續運營,不菲的運營成本往往需要鎮村財政來托底。因此,必須尊重自然法則和市場規律,運用市場化機制,嘗試把這些景點型社區、鄉村作為獨立企業來運營。建議由地方政府部門出面,邀請外來專業化團隊進行運營輔導,避免高投入旅游設施在運營中走彎路;召喚有情懷、有本領的回鄉青年,新組建專業公司或團隊,吸引資金與科技資源進鄉村,形成鄉村振興的多方合力,打造特色性文旅融合新樣態,培育出持久性“網紅打卡地”,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樣態,培育出類似陜西袁家村、浙江余村等“形態美、人氣旺、聚財氣”的蘇北特色旅游鄉村品牌。
五、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效能,
營造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風尚
按照蘇北農房改善的規劃要求,新建農村社區大多配置了充裕的公共空間,在村委會或文化站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這些實踐點硬件條件好、配套設施齊全,承載著文明鄉風建設,是家門口的“精神加油站”。作為黨員活動、理論學習、村民議事、教育培訓、技術咨詢以及展示才藝等的綜合性場所,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可以充分發揮其強化信仰、引領道德、塑造風尚的作用。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引導扶持。建議縣級文明實踐中心引導新建實踐點講好傳統文化故事,挖掘和傳承本地鄉土文化,保護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在強化信仰信念中凝聚人心,以解決實際問題提振精氣神。二是要進一步營造良好風尚。在心貼心、面對面服務過程中傳遞文明的種子,營造積極向上、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新風尚。注重發揮回鄉青年的志愿服務作用,吸引鄉賢回村開展致富培訓活動。三是要進一步發掘鄉村文化潛力。大力推廣鄉村美學教育實踐,從思想深處杜絕鄉村風景城市化、“西洋化”,不斷釋放蘇北鄉村文化資本的潛力,認識到農村民宿的泥墻比城市酒店的“馬賽克”更有魅力,美麗田園風光勝過都市水泥森林,在全面推進美麗田園鄉村建設和塑造“水韻江蘇”人文品牌行動中,展現村級文化建設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效能。
六、不斷完善基層組織建設,
全面提升新建農村社區治理成效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農房改善造就了大批新 型農村社區,治理成效也直接體現在這些新型農村社區是否具有“自運營”的實力和能力。從目前來看,新建農村社區原來多屬于集體經濟薄弱村,動員多方資源把房子建起來已實屬不易,很難再有多余的財力維護新建社區的運轉。而新型社區運維費用如最基本的安保、保潔、綠化以及公用水電費用等不斷累加,僅僅靠財政兜底并不現實。就住戶來說,農民搬遷新居后,馬上要像城市社區那樣繳納物業費也不現實。因此,首先要通過加快新型產業發展重點做大村集體經濟,并在這個過程中帶動更多本地農民就業。基層黨組織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拿出集聚市場化資源、迅速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和對策。只有“家底”厚實了,運營投入有托底保障,才能解開村級治理的“紐結”。建議在即將開始的全省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中,重點完善這些新建農村社區的基層組織建設,配強黨組織書記,改善村級班子結構,把那些具有鄉村情懷和經營才能的黨員選派到村級領導班子中。有針對性地在返鄉能人、回鄉青年中發展黨員,使他們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中堅力量,以此來激發“大多數”即廣大村民的內生動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了,自身運營經費有來源了,就會促進生產生活良性運轉,不斷提升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成效。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7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群眾》雜志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劉志剛